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郑 轶:国象欲“升变” 要靠年轻人
//m.auribault.com2014-08-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象要摆脱小众的拘囿,必须在年轻人中撒下种子,如此才有真正“升变”的希望

  国际象棋有一个术语叫“升变”:威力最小的兵,在到达对方底线后,可以变成后、车、象、马4种棋子的任一种。若干年来,中国国际象棋就像那个小兵,在西方人主导的国象世界里,执著追寻着“升变”的梦想和路径。

  第四十一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到来,再度扬起中国国象的梦想之帆。这个舞台,代表着一个国家国际象棋的综合实力。尽管我们也曾创造女队四连霸的辉煌,也曾体味男队勇夺亚军的惊喜,但近10年一冠难求的苦涩,却成了中国国象“打不破的天花板”。

  相比于本土棋种,国际象棋面临根基尚浅、文化隔膜的天然劣势。依靠“冠军刺激”开拓市场、带动普及,这是国际象棋“中国化”的无奈之处。当初,正是谢军历史性地加冕世界棋后,让许多孩子第一次认识这项舶来运动,从而走上学棋之路。这让国象人意识到,国象要摆脱小众的拘囿,必须在年轻人中撒下种子,如此才有真正“升变”的希望。

  正是这样的发展思路,让中国军团在此次奥赛上,收获了不同以往的清新之风。参赛的10名男、女队员中,有7个是“90后”,最小的年仅15岁。这些年轻人在场上沉着应战、不让老将,已然挑起中国军团的大梁。男棋手表现尤佳,一改多年来“阴盛阳衰”的常态,关键时刻顶住压力、拼劲十足。这股青春力量,不但形成等级分上的集团优势,更让世界棋坛见识到“中国不只有一个侯逸凡”。

  新人整体崛起的背后,更是国象联赛巨大的依托作用。这10年间,经过联赛的洗礼和锻造,中国一线棋手的厚度大大提升,诸如余泱漪、韦奕、谭中怡这样的好苗子得以脱颖而出。即便这10年与奥赛冠军屡屡擦肩而过,但背靠日趋坚实的人才塔基,中国国象也就有了厚积薄发的元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