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凑空与友人相约去影院看了一场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其实我本来对于这类科幻“烧脑片”兴趣不大,没想到看完之后却感触颇多。
《火星救援》的剧情很简单,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一个被迫留在在火星上的宇航员开展自救的过程。剧情虽然很简单,但配以美国大片惯用的炫酷特技以及男主角马特·达蒙的精湛演技,故事情节如行云流水一般逐渐达到高潮,一环扣一环的惊险情节也让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毫无“尿点”。很多观众都曾读过这部电影的小说原著,至于为何选择在“一翻拍就差评”的电视电影“怪像”下前来观影,我想也是受电影传达出的哲理所吸引吧,我把它总结为对生命的渴望、知识的力量和无私的爱。
首先来谈谈对生命的渴望。男主角与队友一起执行登陆火星的任务,在经历了恶劣的风暴后与机组成员失联,孤身一人被留在了寸草不生的火星上。面对有限的食物和氧气储备,再加之火星气候和环境的恶劣,男主角一开始觉得生存希望渺茫,但在冷静分析了客观环境之后,他开始计算下一次火星登陆的时间和地点,求生的欲望使他将孤寂与悲伤抛之脑后,求生的本能使人类的理性被发扬到极致。生活中,我们常把“生活毫无意义”之类的吐槽挂在耳边,可是当真的面对生死问题之时,“活着就很好”。
再来说说知识的力量。男主角在昼夜温差极大且没有可饮用水源的情况下,自己利用储备资源制成了一套造水装置,不仅能供自己日常用水,还能浇灌种植在居住舱中的土豆,实属机智得很。虽然不少观众也吐槽将液氮制成水的科学性,但男主角确实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借助身边一切能用的资源解决了生存最重要的“果腹”问题,也成为他存活下来等待救援的关键一步。当然,如果只是等待救援,这也突出不了知识的力量有多么伟大,男主角又发现并修好的多年前留在火星上的火星车,成功与地球上的人们取得了联系并获救,这都不得不依靠智商和动手能力。想想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困难何其多,发动大脑动手去解决吧。
最后来说一说无私的爱。影片的高潮是男主获救的部分:本能平安返回的机组成员抛却个人安危驾驶飞船绕到火星附近只为接近他,能拉他一把;世界各地的群众默默为他祈福,特别是客串出演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技术和人力上给予了无私帮助,最终他才能平安返航。当他重回到队友身边与之拥抱时,激动哭泣的不只有他,还有世界各地挂念着他的民众,以及电影院中的观众。爱是伟大的、无边界的,因而也是最动人的,当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无私的爱,哪怕在外太空心也会心安。
在我看来,《火星救援》是成功的,他让人们记住的不是影片有多豪华的明星阵容、多高科技的特效,而是更深入人心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这也是我国科幻片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