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读《温家宝谈教育》
朱永新//m.auribault.com2014-03-01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发行后,使人们得以系统了解温家宝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论述,从中进一步感受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思考,进一步感受他的教育思想与情怀。

  “我确实对教师很有感情。”“提起教育,我确实非常有感情!”温家宝曾经一再深有感触地这样说。温家宝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经年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使得他对教育事业有很深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正因如此,在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温家宝不仅对教育各项大政方针和政策制定亲力亲为,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视察调研,竭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曾经有幸参加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并连续十年在大会堂听取他作《政府工作报告》,亲耳聆听了他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论述,亲眼见证了在他的亲自督办下,解决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及义务教育免费等关键问题。

  早在2006年7月到11月,温家宝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全面听取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在与大家交流时,他说自己任内要保证做到四条:一是有使命感,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二是有热情,对教育有特殊情感;三是有意志,不惧怕任何困难;四是有信任,准备随时向教育界专家学者请教。应该说,温家宝做到了这四条。在教育上,他既仰望星空,为中国教育探索着方向,也脚踏实地,为中国教育做了一系列实事。

  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倡导优先发展教育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而教育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等,具有天然的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此,温家宝同志始终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在该书序言中,温家宝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在多篇关于教育的讲话中一再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认为“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要保证教育的投入,化解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

  温家宝说:“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但现实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往往将精力和财力主要用于提高GDP上,而忽视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往往得不到优先发展的“待遇”。自1993年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这一反映教育投入指标的数字始终没有达到,甚至直到2006年才突破3%。

  对此,温家宝一再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在他的直接推动下,中央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明确了实现4%的时间表,在2012年实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要对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温家宝特别强调:“教育发展要面向未来”。

  他指出: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整体考虑、精心设计。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明确长远目标和任务;既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要造就更多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他认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教育发展走在前面。“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他强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应该努力解决好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他主张,教育发展不能够搞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在优先发展教育上,他始终在不断地呼吁,不停地呐喊,不住地行动。

  二、重视教育公平,倡导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公平”是《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温家宝同志反复强调:“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一个不公正的社会注定是不稳定、不和谐的。”“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长期以来,教育发展重效率而轻公平的问题非常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择校问题日渐严重,群众意见非常之大,教育公平的呼声日渐强烈。对此,温家宝感同身受。他指出:“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温家宝抓住了三个重点问题:一是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他指出:“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就必须重点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他特别提出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体系。温家宝要求,必须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代表政府向全社会承诺: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们辍学。在他任内,仅中央财政用于各级教育学生资助的资金由2006年的21.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32.73亿元。三是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家宝认为,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日益突出。在他任内,国家出台了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以流入地为主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为了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从2008年起,温家宝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10年2月,《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制定《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从理念、思想到方针、目标,从战略主题到改革重点,从具体措施到重大项目,都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被认为是一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典范。

  由温家宝同志主导力推的《规划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具体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应该说,《规划纲要》体现了温家宝同志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路,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所绘制的蓝图,必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重视农村教育,倡导面向平民的教育

  温家宝同志非常重视农村教育问题。2011年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看望农村教师,并且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说:“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

  这里说的农民教育学和农民教育观,蕴含着温家宝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他在论述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时指出: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今天广大农村的亿万在校生,正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加强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更直接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办好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