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年薪千万招校长,你怎么看?
//m.auribault.com2015-02-13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王铎 漫画

  近日,某中学爆出一条招聘启事:1000万年薪全球招募好校长。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和“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三门外语”。另外,要求从业经验10年以上,在国内外发表过至少10篇与教育相关的学术作品。该中学以高中教育为主,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力争100%上重本、10%进世界一流名校”。为此,该校需要高薪全球招聘校长。有人认为此事值得称赞,也有观点认为该事件有炒作嫌疑。为此,本报约发两篇稿件,以飨读者。

  “千万聘校长”值得点个赞

  近日重庆某中学千万年薪招校长的新闻成为热点。虽然这个行为多被解读为“炒作”,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个很好的创意,更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高薪聘请最优秀的人来办教育是形势所驱也是必要。

  在全球化时代全盛来临,国家间的竞争越趋激烈的现实条件下,让教育更加开放,拉动内需,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很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何谓国际化人才?按照通行的说法,就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具有国际一流知识结构,而且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将对中国的腾飞和进一步融入世界起到关键作用,此之谓适应“形势”。

  所谓“必要”,则因为国际化人才的产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优质教育的相对滞后已经形成了矛盾。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理念、方法和内容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这成为制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一个大国的强国之路离不开教育这一根本基础,人的素质将是强国间竞争最关键的因素,这也是现代人才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形势”和“必要”,年薪千万招聘校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在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用自己的钱去发展基础教育,哪怕是抱有“赚钱”的目的,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市场会给出答案,只有学校能够提供广大家长认为“物有所值”的教育,家长才愿意支付相对高的学费。至于校长的薪水多少,那是出于兴办教育的人对学校发展的某种预期而给出的,比如“赚钱”的预期,比如社会效益的预期。

  但是,为什么它会引起非议,大抵是我们对优秀校长在一个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并且习惯于目前“市场”给予他们“价格”。众所周知,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才终于达到了GDP的4%,业内都明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在加大。至于给校长和教师多少薪酬合适?回顾一点历史数据,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而当时小学的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洋,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让教书匠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再说,一个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甚至可以拿到上亿的年薪,为什么一个好的校长,不配拿一千万的年薪呢?对一所学校来说,如果有出色的校长和教师,他们一定能够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来,投入将是物有所值的,这远比在思想上鼓励校长和教师清贫乐教要实在得多,还能鼓励更多的人才来竞争,从而焕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不管后来这所学校到底有没有招到合适的校长,不管这个新闻是不是最后只是炒作,就它所带来的对教育观念冲击的积极意义,已经值得为它点赞。(信力建)

  “千万聘校长”千万别当真

  千万年薪聘校长,有人认为重庆该中学的这一做法很有创意,给教育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但是,此事却有颇重的炒作嫌疑,不仅招聘的薪资高得离谱,而且招聘的目标也着实太过奇葩。

  相较于千万年薪,以往的“高薪聘校长”,恐怕都算“弱爆”了。究竟是有钱任性,还是规律使然?这确实是个挺有眼球效应的辩题。好校长对学校乃至时代教育的引领效应,自古以来就毋庸置疑。尤其是随着全面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推进,“中国好校长”在教育中的权重可能会越发凸显。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校长再灵,亦非神仙。这是基本的辩证法:一所好学校,需要有个好校长;但仅靠一个好校长,绝对撑不起一所好学校。有两点是肯定的:身为民办学校,以市场化思维重金赏校长,早是常态,也非原罪;而这些年,中国民办学校难以在基础教育领域突围乃至扬名立万,除了体制机制的原因,也许确实与管理层的水平素养大有关系。

  只是,“千万聘校长”看起来更像一场“秀”,答案不外乎三个因素。一是年薪高得有点离谱。人才无价,但劳动力总有一个市场价格。譬如作为重庆市教委直属中学的老师,巴蜀中学老师的收入一直是其他中小学老师羡慕的对象,“待遇是要好一些,但差距不是很大,我们的正常收入年薪也难超10万”。此外,在全球经济并不太景气的语境下,以华尔街投行的薪资水平来招聘一所民办中学的校长,难免让人误会为“激情政策”,或为招生而“博眼球”。

  二是招聘目标实在太过奇葩。招聘好校长、好老师的目的何在?新巴川中学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力争100%上重本、10%进世界一流名校”。按照这个目标,在高考未及转身的背景下,也许只有“应试工厂”能实现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因为即便被誉为亚洲高考工厂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2014年高考成绩单也只有“80%的本科上线率”。除非掐尖录取,除非小众教学,不然,按照正常的中学教育模式,“100%上重本”跟校长好坏实在关系不太大。

  三是好校长与重金之间,未必能画上等号。正如业界所言:陶行知是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他脱去西装穿草鞋,办“平民教育”;张伯苓入北洋水师学堂,此后脱下戎装,疏离官场,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真正的教育家,未必刻意固守清贫,但显然志不在“金”。更重要的是,呵护一流校长,虽离不开物质基础,但更需要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配套养成。一个优秀的高材生,无法等同于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更不会直接等同于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如果一千万就能“买来”一流的教育家,那么,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不会是世纪难题,而完全可以用GDP来直接摆平了。

  “千万聘校长”,诚意许是真的,真金白银许是真的,但据此而吸引并甄选出“中国好校长”,显然不能当真。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校长有校长的定位。褒奖一线教育工作者,值得点赞,但要真正提升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砸钱游戏”真不是什么好创意。(邓海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