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不断权力“长线”,难获改革“红利”
康劲
//m.auribault.com2015-04-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些基层的行政机关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纠结于利益得失,盘算着“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使一些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走偏、走虚甚至落空。剪断权力“长线”,靠决心、也要靠监督,更有赖建立强有力的监督落实机制,只有使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与顶层设计对标、与基层群众对接,才能在推进改革中“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

  本报4月4日刊发了记者调查《审车越来越难,“梗阻”出在哪儿?——对兰州机动车检测机构“非官办”后的再调查》。文中披露,甘肃兰州在实行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后,新的问题由此产生,“审车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审”越难。

  问题就出在一条“神秘的网线”上——它一端连着政府的车管所,一端连着社会化车辆检验机构的扫描仪和打印机。车辆检验机构要把车辆检验的所有表格和照片通过网络传输到车管所,车管所远程确认后给出指令,才能打印检验合格证。由于种种“技术问题”,许多车辆检验合格后多日领不到合格证。

  “技术问题”的背后,是当前推进改革过程中急需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简政放权的改革中,一些部门、一些地方不是“真放权”,而是“虚放权”,不论怎样改来改去,就是不愿意斩断手中的权力“长线”。相关部门名义上放权了,但核心权力、核心利益还要牢牢攥在手里,让改革胶着在一个个梗阻上。

  曾几何时,在计划经济时代,私人不能拥有机动车辆,即便是想买自行车,也要凭票购买,买了以后还要去公安机关“砸号”、登记。改革开放之初,有的家庭虽然拥有了私家汽车,但是在车辆上牌时还要有“挂靠”单位。近年来,随着拥有机动车辆的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多,谁出钱购买的汽车“落户”在谁的名下,已经不再是有争议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对机动车辆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高,不少意见集中在对车辆的审验环节。为此,有关部门逐步改革,去年5月,公安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宣布车检制度改革的“施工图”——将权力交给社会,改官办、官营的“审验”为社会化、市场化的“检验”,放宽对对非营运车辆审验时限,给广大车主带来很大便利。机动车从“审验”到“检验”,“审”与“检”的一字之改,凸显的是断腕般的决心。

  然而,近一年来,不仅是兰州,在全国不少地方,这项改革却卡在了一条神秘的“网线”上。检验是否合格,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说了不算、技术设备说了不算、社会和市场说了也不算,只有行政机关说了才算。权力的“长线”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隐蔽,广大车主在一次次往返检验机构的过程中,浪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改革的“红利”并没有释放出来。

  事实上,历经数年推动的一项项改革举措,不少都因为一条斩不断的权力“长线”,堵在“最后一公里”前。该放的权力没有放好,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一些基层的行政机关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纠结于利益得失,盘算着“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使一些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走偏、走虚甚至落空。

  “长线”难断,是一种权力任性的表现。剪断权力“长线”,靠决心、也要靠监督,更有赖建立强有力的监督落实机制,只有使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与顶层设计对标、与基层群众对接,才能在推进改革中“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