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无疑是场硬仗。脱贫,目标明确,就是让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攻坚,要攻克的是“最难啃的骨头”。这些贫困人口,大都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无增收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收入、家庭极端贫困、个人能力不足、文化水平低下之境地。经济生活的贫困性、个人能力的脆弱性、资源占有的稀缺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性,是这一群体的特征,其中经济贫困是前提特征。要让这些人真正脱贫、稳定脱贫,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37年,我国已实现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也来之不易。5年之内要让余下的6000多万贫困农民全部脱贫,其难度恐怕不亚于前者。因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啃掉这最后的硬骨头,不仅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耐心、恒心,还必须精心、细心,最重要的是要怀抱一颗爱心。面对一贫如洗的父老乡亲,只有感同身受,情同此心,才可能心甘情愿地担负起扶贫重任,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冲锋陷阵。
现实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治赤贫、“啃硬骨头”就更是个难干的、细致的活儿。显而易见的是,要扶助的贫困对象,许多都是处在深山人不识。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加之贫困群体变化不定,要精准识贫都相当困难。且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要助其脱贫,必须一个个、一户户地分析原因,找出症结,这就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对症下药,开出有效药方,更是不易。对那些致贫原因错综复杂的贫困农民,要脱贫,不是给些钱、慰问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既要解决其个人、家庭增收来源等诸多难题,也要解决其所处局部环境的建设问题,如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路、水、电、信息等问题。即使帮其找到了脱贫项目,没有技术或缺乏技术指导怎么办?道路不通、产品运不出去或卖不出去怎么办?遇到天灾人祸、节外生枝又怎么办?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细致入微地考虑、操作,需要有人帮助协调解决。否则,扶贫治贫也难以奏效。
所以,这场战役首先检验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与本事。那种大而化之、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显然不行了;装点门面、做做样子、玩儿点花拳绣腿、造些盆景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扶贫更过不了关;脱离实际、拍脑袋式的扶贫也会使扶贫治贫事倍功半。此外,钱怎么用、仗怎么打,是各自为战还是协同推进,检验的是扶贫指挥、管理、协调、协作能力。
应该说,此次脱贫攻坚战也是转变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一个外促力。把发展、帮扶的着力点用在最为贫困的人口、地域上,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眼睛向下而非眼睛向上,啃硬骨头而非避重就轻,体现的不仅是气魄胆略,也是家国情怀。6000多万农民兄弟尚在温饱线下挣扎,作为执政者、作为一方官员,岂能坐视不管或知难而退?
如今,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惟有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