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肖 畅:国企反腐与改革不能相互取代
//m.auribault.com2015-02-13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第一轮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中央再选26家央企展开首轮专项巡视,其中多数企业位列世界500强席位。

  2013年开始,中央对国有企业陆续开展巡视工作,已经有13份“巡视清单”对外公布。从陆续公布的“清单”看,腐败的具体表现有“吃里扒外”、“损公肥私”、“谋取黑金”、“利益输送”,有些存在于社会想象中,有些比想象的更严重。

  腐败现象共同呈现了一些国企甚至一些行业运营的现状。通报的案例中,有的国企管理系统其实已经系统性败坏,腐败背后出现了一幅庞大的人脉关系图,腐败利益涉及面广泛,情势复杂。从复杂性和危害程度来说,国企反腐确实到了痛下狠手的时候。

  用舆论经常提到的说法,这些腐败便是所谓“既得利益”。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面临“既得利益”阻碍,改革推进如履薄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全民所有的根本属性,涉及到的一系列改革操作,很难想象在一个腐败现象仍然严峻的经济环境中操作。改革每推进一步,可能都是更多的阻碍力量集结,一个制度被架空或者推倒重来,我们对此有过太多的经验。

  腐败并不是一些高管的渎职行为而已,真正的危险在于腐败利益交织,腐败分子抱团,“既得利益”集团化,长远看,是国家经济命脉被腐蚀,危及国之基石。发生在国企中的腐败,影响远远溢出于国企。在这个意义上,国企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其实正是反腐。反腐不是拿掉几个高管,而是清扫障碍,为改革创造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企的议论,多围绕垄断、薪酬等经济制度问题,但深入腐败现状去看,有比经济更复杂的因素存在。腐败利益渗透之下,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无法运行。利益输送无孔不入,就根本没有薪酬规范、竞争规范运作的空间,它们只是好听的字眼。制度设计不是从完美理论设想出发,必须考虑现实,譬如“谋取黑金”、“利益输送”,经济学提供不了解释,只能从经济、政治的土壤深处刮骨疗毒中才能看到希望。

  发生在国企中的这些腐败现象,放眼观之,在民营企业,在很多市场领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反腐案例中,一个官员落马,身后倒掉一批企业家。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有时候自成一套“规则”,腐败利益内部慢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资源分配体系,这套体系异常强大,不听市场指挥。体现于国企中的腐败,正是国家资源被窃取占用,向亲朋好友,向政府官员,向他们腐败利益链条伸展到的各个层面输送利益,这已经不是国企制度能够讨论解决的问题。改革,注定有一个清扫环境的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给制度赋予适合生长的土壤。国企改革本身不可能解决国企腐败问题,充其量是压缩腐败空间,也可能改革了,腐败却社会化了,毒瘤依然存在。国企改革与反腐,不是矛盾,也不能相互取代,但确可相互催进,不应否认任何一个的必要性。

  如今,更强劲的反腐态势已经预热,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称,国企改革将继续升级加码。所有的信号表明,当前反腐,其志气绝不是拿下几个高管,而是直指利益输送的整套系统,力度、范围之大,提振人心,相信深化改革的推进,必定由此获得强势启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