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大众话题-正文
旅游购物情结,你还有吗?
赵昂
//m.auribault.com 2015-12-1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小时候,每次出去旅游,必求父母给自己买东西,小脑瓜里想的都是,如果在当地没买到,以后又不会再来,岂不是错过了好东西?那年月,买张火车票得熬夜排队,买张飞机票动辄破费全家一月收入,旅游购物“过这村没这店”便不难理解。

  长大后,自己出去旅游,买东西更成了必须。给自己买,给七大姑八大姨带,曾经背着20斤的馕和30多条纱巾上飞机,把空姐吓一大跳。“北京没这么好吃的水果”,游客们都这么说,也这么带,那架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班机,弥漫着吐鲁番葡萄的味道。

  那时候,马云还没创办支付宝,街头巷尾也没有快递小哥。旅行社喜欢把游客购物金额多寡作为考核导游乃至发薪的标准,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国人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购物”。大家心甘情愿去忍受难以下咽的团餐,是因为低团费省了钱,省了钱才能买更多东西。

  日前,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旅行社购物次数每天不得超过1次,每次不得超过90分钟,引起热议。在此之前,云南导游与游客在购物上发生矛盾的事常见诸媒体,而这样的矛盾又岂是仅发生于云南一地?

  这样的“限购令”有没有用?真不好说。跟团国内游,一路上去得最多的“景点”往往是厕所,一些游客破费最多的“景点”也是厕所。因为,每个必去的厕所往往都标配一个超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大巴,还配建一个不小的购物商场,司机关空调让你上半个小时厕所,想不购物都难……

  我最近也去了云南旅游,在大巴车上听了一路关于玉和螺旋藻的讲解,以及“你们的团费其实很低了,当地人民需要你们购物”的大道理,还有“在这里投诉没用,接电话的都是当地人”的告诫后,下车到了商场门口,游客中的中老年人都跟着导游进了商场,而年轻人则纷纷溜进了旁边的麦当劳。原来,年轻人在购物前,大多用手机上网查询了商品价格,“网上卖的比商场便宜,还送货上门,省得自己背回去”,“导游要是敢说我们,就把他拍下来发到网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很多年轻人平时在家都不愿出门购物,何况旅游在外?旅行社和导游依靠游客购物来获取利润的模式,已不再适合年轻的游客群体。而随着交通和物流的便利化,加之居民收入的提高,游客们对旅游的期待已不再是“买纪念品和土特产”,而是享受更好的旅游体验,这也是自驾游、家庭游和休闲游日渐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这是一个有手机、有WIFI、有网银账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旅游纪念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会千里迢迢专程去购物?当然,去巴黎买包包、去日本买马桶、去欧洲买奶粉除外。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