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作风建设,行百里者半九十
张志锋
//m.auribault.com2016-12-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4年前,八项规定吹响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4年后,“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异议、“走着瞧”的心态,已经随风飘落。今天我们透过一线记者的观察,共同回看八项规定颁行以来的作风之变,乃至整个社会静水深流的巨大变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多变化需要我们一起去成就。

  ——编 者 

  “自从有了八项规定,出去吃饭像做贼,担心被拍了上网,回单位也不好报销。”中部省份一位机关干部感叹,“因为一顿饭挨处分,甚至影响进步,巨不划算!”过去4年,八项规定不经意中成为党员干部的口头禅,更是紧箍咒。

  纪律挺起,铁规生威。4年来,中央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全党看齐跟进、狠抓落实,全国范围内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7万人。与此同时,群众发现会所歪风弱了、送礼包车的人少了、政府机关的大门畅通了、干部的办公室变小了、服务态度热情了、办事效率提高了……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是满满的“获得感”。

  “小切口”推动“大变局”,关键在于织密了制度的笼子。以公款吃喝为例,在一个省直机关处级单位,过去有的干部一抹嘴拿回一摞发票,每年公款吃喝几十万元,后来全面收紧,公款接待不仅要有对方公函,还得附上就餐人员名单和菜单;另一家机关单位前不久对公款吃喝“回头看”,要求这4年餐饮发票报销者逐项说明。如果说不出道道,一律退款,有一名中层干部就退了几万元……公款吃喝的报销,曾经就是办公室主任和会计一起“编故事、凑数字”,现在会计像审计,再也不好造假了。正是制度的力量,保障八项规定严格贯彻落实,将治党、治吏、管权推向新高度。 表面看,八项规定只有八条,实则是涉及转作风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体系,打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全面系统地落实八项规定还需久久为功。

  比如,有些地方管住了官员的嘴,但还没放开干部的腿。一提八项规定,许多人首先想到不能公款吃喝、不能乱发奖金等,好像只跟“花钱”有关。实际上,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当前,有的地方在这方面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公车改革后,许多干部没了专车,有人就以出行不便为借口,不愿下基层和群众面对面,而习惯于在办公室键对键、话筒对听筒。干部不接地气,自会滋长官气,决策就少了底气。

  还有的单位文件瘦身了,会议却发胖了。许多工作把开会当“落实”,大会小会都要求一把手参加,派副手去都被视为“不重视”。曾经,华北地区一位县委书记为此发火:今后没有书记县长批准,任何部门不准随便叫乡长书记回县城开会,有问题到一线解决。放眼文山会海,有些会议确实缺干货,领导参加也是陪衬,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如果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泡”会、跑会,试问有多少时间做调研、抓落实?

  少数干部认为头上金箍多了,肩上担当就少了。有的视规定为枷锁,缺少“内生动力”,开始混日子;有的做事怕担责,批文踢皮球,转一大圈又回到原点;有的当官像蜗牛,凡事慢半拍,遇事先伸触角探探,发觉不对头立刻缩回。其实,八项规定不是在限制干部做事,而是在规范干部规矩做官、干净做事。可惜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此作为懒政怠政的挡箭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正是鼓励干部放下包袱、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规定再多再好,不落实、假落实都是虚空,稍一松劲就会前功尽弃,反弹就会变本加厉,这是历史的教训。当下,“不敢”的氛围已经形成,要害在于抓常、抓细、抓长,让“不能”成为常态,让“不愿”成为自觉。这也是公众的殷切期待。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