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央行近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金融监管改革的新思路一经推出,便受到业界密切关注。
于2011年初推行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曾在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维护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机制存在与当前经济金融实际不相适应的弊端,需要适时改进和完善。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金融监管更多强调微观审慎管理,将监管重点放在个体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逐步从微观审慎管理迈向宏观审慎管理,一些国家已初步建立起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正是起步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近几年,央行采用数量、价格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模式,审时度势调整差别准备金有关参数和信贷增量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可以说,宏观审慎管理初见成效。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防范和化解风险不容松懈。在此情形下,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对宏观审慎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MPA体系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承了原有合意贷款模式中资本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与改革前不同的是,MPA体系更加全面系统,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监管覆盖面从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同时,MPA加强了对银行负债端监管,重点关注银行利率定价行为。总体而言,MPA体系更加灵活,更易调控。
MPA体系的推出,为央行管理系统性风险从而实现大金融监管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不太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应加快金融监管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为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虽说MPA体系的作用和成效还需时日检验,尤其在监管机构重新构建方面还要加快步伐,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是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有效尝试。
要建立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必须探索构建起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统筹兼顾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之间的关系,把监管力量进行合理统筹。同时,把事前事中监管与救助机制有效结合,才能有效识别、管控系统性风险,进而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
北京日报:现实影响力2010-04-30 |
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监管改革 美欧先放一枪2009-06-25 |
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监管改革 美欧先放一枪2009-06-25 |
李向阳:金融体系改革与国际分工利益调整2011-05-13 |
胡 滨:金融监管要走“宏观审慎”之道2011-08-01 |
观点集萃2011-11-25 |
陈 宪:实体经济是稳中求进的基础2011-12-20 |
董山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当防认识误区2014-07-10 |
石建勋:“互联网+金融”需要创新监管方式2015-05-19 |
李 晓:金融业应适应创新升级需要2015-06-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