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吕志雄
//m.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群孩子说说笑笑,到了一农家门口。农家走出一人,怒目而视,张口就骂,这是笔者少时与同学们一起“献爱心”的经历:一个同学受伤,治疗略有起色,因缺钱回家。当时老师要求大家去慰问受伤同学,于是一大群孩子嘻嘻哈哈去了,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时不解,我们何以被骂、被赶?大了明白了,一家人正为孩子治伤愁着呢,俺们却去添乱。一大群人,声势造得太大,心里却全无同情心,有的只是凑热闹,或者是表演爱心。

  临近春节,“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多了,可看到一些企业统一着装,跑到养老院或孤儿院送一些没有多大用的企业产品;某些领导带一群记者、工作人员,给贫困户送去一些米面、几百元钱,却又是录像、照相,又是网上发布、电视上报道、报纸上刊登,大肆宣传,耳边不由得就响起少时听到的骂人话。

  贫困中人常有一种自卑式的敏感,这敏感会把自尊心无限放大。《礼记》中讲的那个“嗟来之食”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明明饿得要死了,可面对施舍的食物,只因富翁黔敖一句“喂!来吃吧!”显得有些无礼,便悍然拒绝,直至饿死。

  这固然有贫困者自身的原因,越自卑越自傲,把敏感式的自卑虚张声势成为不顾实际的自尊,可富翁黔敖那种盛气凌人的施舍、表演性的慈悲,也确实让人难以忍受。要知道,当贫困者把剩下的那点自尊当作维持其活下去的勇气时,你拿一点食物来剥夺掉他的自尊无异于要了他的命。

  当代人也有同样的心理。老家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她中年丧夫,一个人苦巴巴地拉扯着几个儿女成人,因家里穷,女儿都出嫁了,儿子还没有找到媳妇,村干部大会上宣布,给她办个低保,本来以为老太太会感激,谁料想她却大怒:“办低保你们办去!俺不办!俺有儿有女,用不着谁紧赶着尽孝!”村里人议论,一说她刚强,二说她有苦衷,怕担了吃低保的名,孩子不好找媳妇。

  在笔者看来,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蒲松龄在其《考城隍》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把“心”当作判断是非善恶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虽然有些不顾实际,却也给我们一些启示:“送温暖献爱心”也要有科学合理的方式,不能将其当作上级布置下来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更不能当作赢得声誉的广告宣传,做给世人看,而是要将其当作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当作自个内心的直正需要,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充分考虑对方的意愿,实心实意地去扶危济困。

  倘若村干部不是在大会上,而是走进家里,给其办低保,或者在养殖种植上帮助其家庭,让其有能力脱贫,那个老太太断不至于恶语相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