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认为电子设备会让人迷失选择书籍的决断力,看电子设备更可能被一种潮流带着走。”4月22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黄子洵告诉澎湃新闻,就纸质书而言,它人文性的维度更甚于其他电子设备。就在当天,复旦大学图书馆发布2015年年度阅读报告,共有19名学生成为本年度“阅读达人”。其中,黄子洵以一年借阅344册名列第三。这也是她连续第二年在这一排名中获得“季军”。(4月24日澎湃新闻)
时下,如何对待书籍和如何进行阅读仿佛成了“天大的问题”,只是在人人都有话说甚至人人都有不满的氛围中,我们的阅读是进步了还是在倒退呢?各种各样的图书榜单带给了我们什么?是在引导阅读氛围还是在左右阅读习惯?而不少大学推出的名目繁多的“阅读工程”和“阅读达人”之类的称号,带给大学生阅读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一时的?这些恐怕都有待仔细斟酌和思考。
复旦大学“阅读达人”黄子洵一年读书344本,从数量看,几乎一天一本,是惊人的,不过如果仅仅从数量判断个体的阅读,真的合适吗?阅读有四大层次: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加强理解、增长心智,当都停留于娱乐消遣层次最多到获取资讯的程度,能说是阅读吗?类似于各个高校推出的“读霸”、“图霸”之类称号,在笔者看来,只能用“有比没有好”来定性吧?但她提出的“不少人选书就受到排行榜的影响,却丧失了自己的决断力、立场”能给我们不少启示:有多少人陷入了“读书围着榜单转”?或者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进行读书,或者为了点缀而读书呢?
读书当然要有目的,但目的在多数时候很可能只是一种副产品,相反,通过阅读养成的气场才是最终的理想。这里的气场,不是通过读书完成了某项工作,不是通过读书而飞黄腾达,也不是粉丝面对“宋仲基”式偶像的疯狂与走火入魔,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思想的修炼,是人生的升华和世俗的超越。沿着这种逻辑,那时追求数量的阅读和跟风的阅读都是功利的、虚假的阅读。
说到底,这与阅读没有成为一种精神追求有关,没有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有关。阅读是一种精神现象,在嘈杂的读书评比和商业的榜单中,精神境界已经被放逐;在数量的比拼和实用变现的阅读中,精神追求被束之高阁。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是心甘情愿的事情,不是为了显示自我,也不是为了追求时尚,因此,笔者对在世界读书日的种种喧嚣活动和似是而非的倡议感到莫名其妙,看着是在劝导他人,却变相成了所谓名人名家的炫耀,变成了对阅读的勒索,对受众的“绑架”,在或显或隐的异化中,阅读的趣味被肢解,即使有个体知道了阅读日、知晓了阅读的终极价值,也不会真心与阅读结缘,与图书结缘。
《中国读书大辞典》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推理开来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的对话和交流, 是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明代学者李贽的《读书乐》说:“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心。”阅读是是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关照。反观当下,阅读成了装点门面的行为,成了炫耀的物品,成了误导个体去追求“荣誉”“奖项”的低级做法,早就背离了阅读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知道分子”大行其道,心灵鸡烫泛滥成灾,成功指南到处乱窜,如此种种,是我们在阅读上的理性选择和追求吗?
阅读具有时代性,更有个性化特征。但任何时代特征和个性追求,都不应把数量上的胜出和对榜单的追逐当作目标,也不应把实用功利和变现勾兑作为动力,否则,带来的一切污浊空气都是反阅读的、反文化的,也无助于塑造和提升我们的阅读信仰。
我们正在经历“阅读危机”吗?2010-05-07 |
杜 浩:名人图书用什么赢得读者?2011-03-10 |
陈应松:阅读,丢失了什么2014-04-16 |
今 语:书籍是可栖居的精神家园2014-04-28 |
高谈阔论:“快”时代让阅读“慢”下来2014-07-28 |
高谈阔论:“快”时代让阅读“慢”下来2014-07-28 |
文化周刊:阅读是义务,是权利2014-12-22 |
文化周刊:阅读是义务,是权利2014-12-22 |
该向“读书冠军”学什么2016-01-28 |
别让读书日变成一场狂欢2016-04-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