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破除“唯论文”积弊
吴乔
//m.auribault.com 2016-09-06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唯论文”的做法,必然导致学人与实践相脱节。做无数手术的不如写几篇论文的,也就使人难免内心不平,甚至使做手术只有那些有良知的老实人愿意干,精明人都以写论文为晋升阶梯。

  发表论文,意味着拥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倘若凡事皆与论文挂钩,以论文为指挥棒呢?当下中国,便正在“唯论文”里徜徉,已呈现出不少极端征候。

  人民日报“四问论文导向”,直指“唯论文”积弊痼疾。报道称,论文已成职称晋升的“硬杠杠”,医生不看做多少手术、教师不问教多少学生,只看发多少论文。不仅如此,一些单位发一篇高水平论文奖励50万元,使论文成为奖金发放的“金钥匙”。甚至连项目申报、奖励评审、人才评价、学科评估等,都在看论文,论文成了无孔不入的“金标尺”。

  凡此,让人们对“唯论文”的做法深恶痛绝,但一些单位乐此不疲,充耳不闻社会鞭挞声,何也?

  应当看到,在科学技术上中国属于后来者,20世纪初国人欢迎“赛先生”即代表对补齐短板的渴盼。尽管奋力追赶,中国仍然是科技大国而非科技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在这个意义上,全面、高度重视论文并没有什么错,反而值得我们敬重。但当我们如此重视论文,却并未在国际上取得相应的学术地位与科技水平,同时低质量论文、垃圾论文乃至“一鸡多吃”式的论文充塞一些学术刊物,却委实值得我们反思。

  凡事过犹不及。把论文作为指挥棒,一切唯论文马首是瞻,则往往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及恶果。由此,论文导向不但没有激发出学人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反而造成某种内耗,使学人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论文上,甚至于进行某种“高水平”的抄袭与仿制。

  事实上,真正含金量高的学术论文乃是学人心血之作,有的人甚至穷其一生也只能拿出一篇或数篇而已,有的人还会面临无穷的研究失败。已故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就曾说,自己可以算作论文的“我算不到5篇,可能就3篇吧”。“唯论文”导向,则必然导致大量的论文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

  另一方面,论文只是衡量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非唯一。以医生为例,写论文是一方面,做手术也是一方面。没有临床实践,病人谁治?论文也会纸上谈兵。“唯论文”的做法,必然导致学人与实践相脱节。做无数手术的不如写几篇论文的,也就使人难免内心不平,甚至使做手术只有那些有良知的老实人愿意干,精明人都以写论文为晋升阶梯。

  分析起来,一些单位“唯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评价考核可以简单量化,能够一目了然。论文发了几篇,在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核算下来,连小学生都能算得清,谁也没话说。倘若不如此,衡量评价起来似乎就很繁杂,也使标准变得难统一。然而,这种评价考核标准的实质只是低能化,而非科学化。

  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岂能以低能而落后的方法作为学术评价考核标准?破除“唯论文”模式,改革创新我们的评价体系,使研究与实践两相宜,才能激发学人的创新与创造活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