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一带一路”光明谈③】
架设通向沿线国家民众内心的语言之桥
——“一带一路”光明谈之语情研究
//m.auribault.com 2017-04-28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开栏的话: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

  本期导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使用语言多样,如果语言不通那么文化难以相通,文化不通则很难民心相连。我们必须要加强语言沟通交流,用理解、包容之语,搭建“民心相通”之桥。“一带一路”光明谈本期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和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围绕“一带一路”进程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访谈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社记者张胜。

  语言,即思想之舟楫,文化之桥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前队和助推器。语言交流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获得理解、有效沟通、扩大交流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如何架设语言之桥,铺就通向沿线国家民众心中的光明之路?本期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先生两位专家,一同为我们擘画“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版图,思考如何用理解之语沟通,让“一带一路”上的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人文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包容的中国。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

主持人:各位网友可以看到,我手里有一本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这本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语言状况。每个国家的语言国情描写当中,还专设了“语言服务”一节,介绍了我国关于语言人才的培养情况和该国关于汉语人才以及汉语专业的开设情况。当然,这只是此类图书中的一个代表,我们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此类工具书已经陆续出现、不可或缺。请问李宇明教授,作为语言研究的专家、语言类高等院校的负责人,您是如何看待语言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呢?

李宇明:“一带一路”可以概括为“五通”,最重要的还是人心相通。在“五通”里面,都必须有语言的互通,比如政策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看起来道路、贸易、资金,它们本身不会说话,实际上要把路修起来、货跑起来、资金流动起来,都需要人,有人就需要语言。如果我们用一般的语言来沟通的话,主要只能说事,而能够用有感情的语言去说话,那就能够通情。所以表情达意,语言是最好的工具。“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基础应该是语言互通。

主持人:周洪波先生是这本书出版方的负责人,请您介绍一下出版这本书的初衷和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对语言和“一带一路”的关系如此的重视呢?

周洪波:这本书主要是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江苏省语委办策划,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来编写的。出版这本书是想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说实话,我们以前对这些内容了解很少。我记得2015年看到李书记的《“一带一路”语言铺路》这篇文章,实际上把语言跟“一带一路”完全地对接起来。事实上,语言不通,很难文化相通,如果文化不通的话,不可能达到民心相通,这其实是一环一环地套起来的。

主持人:据粗略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言有近50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落用语,重要者不下200种,相比之下,国内相关语言人才不足,缺少大量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和跨文化能力,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制度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瓶颈。请问两位专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种对沿线国家语言研究的相对滞后,给我们“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什么样的障碍?有什么样的突出表现和难题呢?

李宇明:语言不通的话,语言附带的各种信息,获取起来就比较困难。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大的语种,像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获取一些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第一很有限,第二也是偏颇的,是别人过滤过的。要想得到真正的信息,就有困难。重要的信息,比如说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够用“一带一路”本土国家的语言来获取的话,这个缺陷是非常大的。

  从信息交流方面,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语言不太熟悉,我们很难用别人的语言来发布信息,只能转个弯。这样的交流实际上是非常麻烦的,影响我们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所以看起来,我们语言不通,或者语言研究比较少,是个语言问题,实际上更重要是信息问题、合作问题。“一带一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的“一带一路”想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有机地对接起来。语言的沟通、高级语言人才的培养,看起来是个语言问题,实际上制约着我们在“一带一路”这条路上走得快还是走得慢,走得好还是走得不好,走得远还是走不远。

周洪波:说到这个话题,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显示出语言人才的重要。我们这几年在研发汉语图解词典项目。第一批做了45个语种,第二批做15个语种,我们现在正在做第三批,再做20个语种,等于我们这样做下来可能就是80个语种,基本上囊括了“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的语言的入门内容。

  但是我们操作起来就很难,特别是第三批。这些语种,好多我们都没有太听说过,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小语种,我们要去做这个语种双语的产品,那只有一种路子,就是通过各种路径找熟悉这个语种的人,有的可能是借助于一些留学生,或者是借助于正在读这个语种的硕士研究生,这样才能够把这个项目的翻译工作完成。所以现在看来, “一带一路”沿线的这些语种的翻译人才如此稀缺,“五通”难度就更大了。

1 2 3 4 5 共5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