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温暖的谎言令人感动莫名
堂吉伟德
//m.auribault.com 2017-01-1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有人丢了辛苦钱,好心人凑钱假装捡到送还,这种影视剧中才会出现的场景,在山东滨州真实上演了,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浓浓暖意。近日,70岁的环卫工人程延新在回家路上丢失了自己辛苦工作三个月挣来的工资。在好心市民把这件事转发到朋友圈后,迅速引发了网友关注,有网友甚至自己凑好钱后,假装捡到了老人的工资,“送还”老人。

  这是又一件“小小的善举,感动一座城市”的事迹。老环卫工丢失了三个月的工资,好心市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转发到朋友圈,网民们迅速采取行动,共创了“假装捡到而归还”的义举。“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不仅是对热心好友的充分褒奖,也是在社会群体信任不足,民间爱心受一系列负面消息的影响下,对民间慈善的一次真正检验。令人感动莫名之际,让人心中充满信任。

  此事件的难得之处在于细节表达,如果单纯从吸引力上看,“环卫工人丢工资”的版本并不鲜见,也并非多么感人,至少没有“打股救子,10元一棍”那样具有煽动性和感染力,之前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不过即便如此,依然引发了关注并上演了“假装捡到”的续集,无论是成因还是走向都值得解剖。同时,从事情的经过来看,丢钱事件发生后,有人质疑过,有人怀疑过,但质疑没有约束行为,怀疑也没有观望停滞,更多的人依然选择了信任,好心者“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即便留下电话的不是当事人本人,不过依然获得了无数好心人的关心与关怀。这样的民间自为与社会底蕴,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社会,若是没有深厚的慈善基因,没有浓烈的爱心基础,没有基于信任的群体素质,那么就不会有“以小见大”温暖谎言。更重要的是,“假装捡到的温暖谎言”是出现在利己化日益严重,“见扶不扶”成为普遍心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社科院曾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出现了人际间不信任扩大化、群体间不信任加深等新的特点,并导致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无数人无比感慨社会良知的缺失,人间正义萎软,社会需要弘扬正能量。在全社会需要重拾社会道义与慈善精神之际,70岁环卫老人所获得的正能量,正是一个社会的期盼和希望。

  假若我们成为下一个“丢钱的老人”,也能获得“假装被捡到”的帮助,那么即便未能找到丢失的钱物,然而精感的慰藉足以解决丢钱之憾。钱丢了还可以再挣,只要社会道义不死,民间慈善犹存,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温暖如春,每个人都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也不会在身陷绝境之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一旦想到自己还有强大的后盾,还有强大的基础保障,那么我们才会活得更有尊严,也更加自信而从容。

  所以,不必怀疑社会的道德已然崩溃,个人自利化已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恰恰相反,基于民间道义的社会基因还在,品质还在,底色还在,民间慈善一旦有了载体支撑和形式表达,就会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张力,并产生出难以想象的力量。故而,我们应当珍视这种传统与品质,在做好自身的同时,去极力保护、呵护与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局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为别人排忧解难,唯有人人付出,才有筑牢善的基础,激活道的源头。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