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别让去银行存款成为“危险之旅”
乔志峰
//m.auribault.com 2016-03-04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郑州一市民去银行糊里糊涂买了基金,1万元进去1700元出来。不知何时,去银行存款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每年3·15,都会有读者吐槽,本来是到银行存款,最后却购买了稀奇古怪的理财产品或是保险。如果存款变保险,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支取,大概还能保本。已经40多岁,对投资一窍不通的曹女士用存款买了基金,而且是高风险的杠杆型基金,她就彻底悲剧了。(3月3日《河南商报》)

  只要去银行办过事的人,可能都遇到过推销保险或理财产品的现象。这些推销员在银行里工作,穿的服装也显得非常正规,很容易让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误以为他们是银行工作人员,他们推销的是银行经营的产品,因此有银行的信誉来保底。推销者说得天花乱坠,实际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是投资都会有风险,一旦轻信推销,说不定就会给自己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就在昨天,有位网友在我的微博里爆料说,有些领域存在一些不良从业者,针对老年人和女性设计了专门的圈钱方式:保健品、医疗器械、理财产品、保险。前两类,推销人员对老人的亲,亲生子女都自愧不如,而且针对老年人贪小便宜心理,又是免费体验,又是送大米菜油,甚至还有免费去景区玩。而后两类,则往往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来进行忽悠。

  类似的现象不断增多,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不要购买自己不懂的理财产品。另外,相关单位在进行推销的时候,也必须介绍清楚,不能只是鼓吹高收益,而对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否则就有违规甚至欺诈之嫌了。对某些行业的害群之马,必须及时清理门户,否则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而同时,作为合作单位,银行对此是否也有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管理的责任呢?毕竟事情发生在银行里,不少客户之所以购买某些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这样的事情多了,对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无疑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银行都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有义务保护客户的利益。面对“1万元进去1700元出来”的典型案例,监管部门也应及时介入,一是要进行调查,查清其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二是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增强对类似行为的警惕性和免疫力;三是要排查银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不要让消费者去银行存款成为一场考验智商的“危险之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