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大众话题】细细品味“洋月饼”的智慧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6-09-16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企业跨国发展,也要根据当地国情、文化,结合其民族特色,甚至采取“一国一策”或“一城一策”,不能够完全照搬在国内既有的商业模式和现成做法。

  据央广报道,又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月饼大战”如期而至。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传统月饼品牌仍是消费者过节购买的首选,过度包装的高价月饼受到冷落。哈根达斯、米琪等口味新颖的新式月饼异军突起,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占得一席之地。

  这些年,月饼市场可谓“群魔乱舞”——从包装和价格来说,不少月饼“飞上枝头当凤凰”后又“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口味和品种来说,不仅有传统的莲蓉、五仁、豆沙等,还出现了新奇的虾仁月饼、3D打印月饼、保健功能月饼等,甚至冰淇淋和咖啡馅的“洋月饼”也来凑热闹。

  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和美食的混战中,洋品牌竟然能够占得一席之地。是一些消费者存着“月饼是外国的圆”的崇洋心理,还是洋品牌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土化大智慧?

  竞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洋月饼之所以能独树一帜,不是因为它们有着西洋面孔,而是因为这些品牌懂得因地制宜,将“不搭边儿”的产品和月饼进行嫁接,通过提高本地化程度来提高市场份额,拓展受众群。某种程度说,这是一种创新。比如哈根达斯,利用传统优势,让冰淇淋与月饼“混血”形成月饼冰淇淋这样的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中体西用”。

  “洋月饼”冲击本土月饼企业饭碗,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具有借鉴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壮大,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经实现连续13年的增长。中国企业跨国发展,也要根据当地国情、文化,结合其民族特色,甚至采取“一国一策”或“一城一策”去开拓市场,而不能照搬在国内既有的商业模式和现成做法。

  以洋品牌“搭脉”中国文化为例,产品的创新首先做到了因地制宜和因文化制宜,其次是和消费者的诉求、本地需求发生交集。可见,品牌与文化嫁接,创新的空间会很大,所带来的附加值也会更高。

  当然,创新只是一个基础,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市场测试,最终生产出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又有质量安全保障的产品,才是创新的题中之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