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且慢为华阴老腔得到30万元奖励喝彩
钱夙伟
//m.auribault.com 2016-02-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在2月15日华阴市总结表彰暨抓落实工作会上,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华阴老腔,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为老腔艺人们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奖励既为改善老艺人们的生活,也为今后华阴老腔培养新人、筹建博物馆等奠定了基础。当地政府支持民间艺术发展之举,是应当得到称赞的。

  在央视猴年春晚上,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观众印象深刻。该节目也一度从西安分会场,临时安排到了北京主会场。华阴老腔是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番登上春晚舞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誉。

  华阴老腔的“走红”,似乎在意料之外,其实在意料之中。非遗能延续至今,一定有着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如今依然有着极大的魅力,许多非遗看似已落伍于时代,但于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非遗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因此,登上春晚的华阴老腔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老少咸宜”。

  当然,历经时移世易,尤其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非遗大凡已经濒临绝境。但非遗与现代生活脱节,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与其说是他们不喜欢非遗,不如说是非遗没有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无疑,传承性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没有传承,也就没有保护。当年轻一代对非遗知者寥寥,当非遗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时,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在非遗的传承上做了多少。实际上,许多非遗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地。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守护精神家园”。显然,这应是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其实也大有可为。比如对非遗的传承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非遗的演出,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由政府出资组织公益性演出。对非遗的传人,保证一定的生活福利享受,让他们首先无生存之忧。而于培养接班人,除了本人的热爱,更需要保证相应的待遇。

  显然,现在华阴市对华阴老腔的奖励,“既为改善老人们生活,也为今后华阴老腔培养新人、筹建博物馆等奠定基础”既让人叫好,其实也已经是姗姗来迟。而且,还值得追问的是,如果不上春晚,华阴老腔还能得30万元奖励吗?假如只是因为华阴老腔让华阴在央视春晚“露”了一把脸,那么,这其实与保护非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还有更多的非遗,并没有上春晚为地方“扬名”的机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