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新闻时评:为何我们每次都对教材增删操碎了心
//m.auribault.com2014-08-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每次教材增删,总会引起一轮热议。鲁迅的文章被“赶出”教材是这样,朱自清的《背影》被删除也是这样。但这一次,公众关注的是古诗被删除——据8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家长发现,新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给小学生减负本是好事,但上海市的教材编写者这次似乎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比如在某门户网站的网调中,73%的网友反对删古诗。特别是“我不信这几首诗就能难倒小学生。你要减负,课外少做些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事,就一切OK了”的网友留言,更是获得了众多的支持。在“三年一套教材”课改的推动下,那边厢是教材编写者煞费苦心地求新求变、试图突破,这边厢是每一次教材变动都会换来一轮的吐槽和不满。

  公众对教材增删,每次都可谓操碎了心,说到底还是期望“满满都是精华”的教材的出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大出版社呕心沥血“创新”推出的教材,总能让家长和教师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此背景下,公众争议频繁增删修改的教材,小而言之,是对当下不负责任的教材编写的愤懑;大而言之,是他们对各种打着“减负”旗号进行的课改成效甚微的不满。教材增删是表,课改成效是里。

  在整个教育事业的链条中,教材的层次与品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以上海一年级教材删除古诗为例,家长们固然可以通过购买《唐诗三百首》、“民国老课本”等方式,弥补现有教材中的相关缺憾。但课外阅读毕竟不能替代教材教学,课外“补课”更是和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以此而言,要想纾解公众的质疑,不再让他们为教材增删“操碎了心”,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严肃规范教材编写,不让只注重速度不在乎质量,错误频现、品质低劣的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另一方面,公众每一次对教材增删的揪心,说到底还是对当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忧心。如何让课改有名有实,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相关方面当有更多审慎思考与迅捷行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