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大众话题:没有患者的信任,“小病回社区”难行
//m.auribault.com2014-08-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病后,首诊到社区门诊,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再按规定逐级转诊到医院——广东东莞这一制度是为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但是,近年来转诊却成为了社区医患之间最大的矛盾。

  据8月1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不少患者来社区门诊的目的就是为了转诊到医院。”东莞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文华庭解释说,转诊并不能依据患者的意愿来决定,而是看病情是否适合社区,或者医生是否有能力解决,“否则,社区门诊最终只能成为转诊到医院的‘跳板’,而起不到基层医疗的功能作用。”对此,东莞将制定差异化转诊率标准,合理控制社区参保人上转,规范社区转诊管理,并纳入考评体系,分镇街“定制”转诊率。

  应该说,无论是为了让有限医疗资源发挥出更高的效率,还是出于患者就医方便的考量,“小病在社区”其实都很必要且合理。然而,即便是有了社区首诊的规定乃至报销比例上的优惠政策,小病患者想方设法往大医院挤,也依旧是普遍现象。原本为了实现医疗资源有效对接的转诊制度,令社区门诊被当作到大医院就医的“跳板”,造成了更多资源浪费。

  事实上,提高社区首诊的报销比例也好,双向转诊的制度设计也罢,为实现“小病回社区”的目标,应该说没少动脑筋和心思。而面对畸高的转诊率,如今分镇街“定制”转诊率,也不失为对症药方。

  “小病回社区”的难点在于社区医疗本身缺乏来自公众的足够信任,这就要求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准与质量。当然,指望社区医疗在设施、人员上与大医院竞争,肯定不切实际,但若其善用自身贴近公众的优势,则完全有可能提供差异化且有竞争力的医疗服务。时下一些社区医疗进行的“家庭医生化”服务,正是体现社区医疗竞争力与优势的重要方向。

  至于转诊引发的医患矛盾,以及社区医疗的“跳板化”,相比用规定转诊率来应对,倒不如对转诊条件设定合理而客观的标准。例如,对于受患者质疑的在转诊决策上医生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本质上恐怕仍是缺乏信任。因此,建立一定的转诊会诊决策机制,由多位社区医生,甚至引入大医院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转诊决策,将有望使转诊更专业科学,也有助于打消患者顾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