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武汉一高校为防社会车辆穿校园设门禁收费,被指加剧周边拥堵。有车主表示,从学校就近的门几分钟就可以出去,要是再从原门出去经过街道口,起码要堵上30分钟,学校通过收费方式把社会车辆挡在校门外,变相加剧了拥堵状况。市民中也有另一种声音:高校位于城市商圈中心,借道穿行车辆太多,用门禁收费制减少车流也是为保证校园师生安全。(5月22日《法制日报》)
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交通拥堵不能归咎于校园门禁,交通疏导也不该寄希望于学校大开方便之门。
于情,校园本为清静地,何必时时“车马喧”。校道与街道的不同之处在于,校道上行走的,更多是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内人员。不可否认,现今很多校园(尤其大学校园)是开放的,社会各种车辆和人员都可以随意出入。但这份不受限制的开放,会带来困扰。
其一,会影响学习氛围。高考时很多地方都有规定,学校周边车辆禁止鸣喇叭,这是因为鸣喇叭会影响学生心绪、影响答题、影响高考发挥。同样的,平时校园里来来往往嘈杂的车流和偶尔的喇叭声,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氛围。
其二,会带来安全隐患。校外车进入校园的高峰期是上下班时段,这与学生上下学的高峰是重叠的,也就是说校外车是在与学生争校道。这种情况下,校园及其容易发生擦碰撞等交通意外,师生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于理,交通规划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如此方能治本。缓解交通拥堵应该是靠长远规划,校园分流之计是治标不治本。在一个区域的最初开发设计中,应有长远的规划意识,应考虑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负荷超载的情况。在交通超负荷的情况下,交通“减”流要靠公民的环保意识,更要靠政府国家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交通“分”流要靠科学的道路规划,考虑应该建立环形放射式道路网还是搭建天桥等。
于情于理,学校都不该充当拥堵的替罪羊和疏导的责任主体。交通的畅通,还得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的大作为与大智慧。
张 涨:街道试点“夜间服务站”,值得称赞 2014-06-26 |
连海平:广州科技项目“开门管理” 2014-08-26 |
钱江晚报:60辆私家车和60车皮口水 2014-09-30 |
练洪洋:收费公路还欠公众一本明细账 2014-12-25 |
乔 木:别让公共自行车“借还两难” 2015-04-20 |
对人民高度负责 2015-06-07 |
杨于泽:把“背景”逐出社会运行逻辑 2015-08-20 |
李 攀:校园外卖的便与不便 2016-01-18 |
老百姓付不起“拆墙”的风险 2016-02-26 |
让丝路之花在欧洲中心盛开 2016-03-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