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付 勤:不给穿上“新装”的特权留空间
//m.auribault.com2014-08-26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开学季又到了,今年北京出台据称“史上最严”的择校令,全面取消“共建生”。在权力聚集的首都北京,这一已经“合理存在”了数十年的词语,能否真正成为过去时?推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这是一块多年没啃动的“硬骨头”。

  过去,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些机关单位或企业通过赞助等方式,与中小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获得学校的入学名额,达成双方“共赢”。如今,“教育经费不足”对这些学校来说早已是过去式,但“共建”这一权力产生的怪胎还是继续留存了。以北京为例,共建机构大多是中央部委,共建学校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优质学校,硬件软件一流,普通学校无法望其项背,外地考生想进是越来越难了。共建机构所出的共建费,实际上还是来源于财政拨款,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共建”早已脱离了“共同建设”的本意,许多地方成了实实在在的特权象征,与“特供”、“专供”、“高干病房”等“专有名词”一样,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权力特区,是公然拿公共资源来交换私利,显然是与社会公平原则相背离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腐倡廉,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建生”等现象长期存在,说明特权思想在某些领域已根深蒂固、司空见惯。2006年起,北京就提出要逐步压缩共建生的比例,但始终没有具体政策。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教育部门有顾虑,包括担心破坏共建单位与教育部门、学校的友好关系 ,影响学校的发展。”

  这是怎样一种“友好关系”?是权力垄断优质资源、优质资源又依附于权力的畸形关系。特权就是一种腐败,是把公共权力私有化、经济化、关系化。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为了给不合理的存在进行“合理性”辩护,明明是搞特权,明明是搞腐败,却要披上“建设”的外衣,戴上“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的帽子,甚至长期被制度化、合法化。这种穿上了“皇帝新装”的特权,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中要坚决摒弃的。“硬骨头”为何难啃,是因为尝过权力的甘美之后,往往再也舍不得放开。特权不能公然在台面上运行,就会转入地下;不能堂而皇之地打出幌子,很可能会改头换面从头再来。如针对升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三令五申,可谓多不胜数;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相比真正的险滩,“共建生”不过是一块拦路大石而已。这些“专有名词”能不能随着“最严XX令”的颁发,就真正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人们的担心与存疑并非多余。唯有以更大的决心与魄力全面推进改革,才能彻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唯有更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