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江锡钰:手机也可以用来化解“心酸”
//m.auribault.com2015-11-18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这几天,重庆一名小学生的“心酸作文”《爸爸看手机》在网上热传,“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还是没有进来,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11月18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人民日报》在评论中引述的小学生“心酸”作文中的这个“画面”,活画出了当今某些年轻父母的“众生相”。借这个由头,评论作者毕诗成在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别让“心酸手机”灼伤“爱的能力”》的时评。

  作者在评论中写道:“人们在手机上花费太多时间,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功能、社会的交往。不只是孩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越来越多的‘心酸’已经表明,这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某种亚健康的群体文化心理。”

  应该说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接下来的提醒也是很及时的。的确,“手机再智能,终究只是人的工具,如果不能理性驾驭它,人就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当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写下他们的困惑与控诉时,每一位成年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些刺痛、尴尬与检省,进而有改变的行动。”但是,作为一种智能化的通信工具,手机不仅可以交流传递信息,同样可以用它来传递情感,关键还看我们怎样去做。

  我的母亲年逾九旬,以前她对我们看手机时陪她拉家常心不在焉也有抱怨,但家常也不能总拉,何况她是个知识分子,看报看电视,讲新闻也头头是道。但她不会用电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出门也不方便。于是,我们想了个办法,将近来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新风景用手机拍回来给她看,比如将淮河北岸的新景观带等,拍成图片或小视频,一边看,一边讲,还帮她回忆旧日模样,一讲,就是“一堂课”的时间,家常呱有了更新鲜的内容。后来,我们又开始讲手机上的新闻,手机上的风景,查找亲朋好友的信息,话题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母亲也听得看得非常开心。她常常不住地赞叹: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手机真管用!

  手机既然是“人的工具”,用好这个工具,让它更好地为人服务,扬其长避其短才是“王道”。需要注意的是,在避其短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它在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子女教育中传统方式无法企及的“长处”。在现代社会,“智能化”是生产和生活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只想着“工业4.0”,“智能化”进入家庭生活,包括情感生活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顺应“智能化”生活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中做好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情感保鲜和情感开发,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更多的辩证思维,而不可偏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