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朱昌俊:防范“毒文具”不能止步于例行检测
//m.auribault.com2015-09-02来源: 西安晚报
分享到:更多

  又到一年开学季,8月31日江苏省质监局发布了2015年文具产品质量分析报告:结果显示,笔、橡皮、修正液中普遍检出塑化剂、有机溶剂残留和卤代烃等。其中,邻苯二甲酸酯被研究证实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致男孩“女性化”和女孩“性早熟”。(9月1日《姑苏晚报》)

  笔、橡皮、修正液,这些普通的学习用品中,居然含有能够致“性早熟”的有害物质,实在令人大跌眼镜。然而,只要稍稍检索就可知,关于有“毒文具”的报道,近年来几乎已成为开学季新闻的标配。如早在2012年,网上就有“修正液三分钟毒死小白鼠”的实验视频在网上热传,一时引起众多家长的惊讶。而2014年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橡皮和涂改液两种“毒文具”存在致癌危险的情况。

  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文具用品中的“毒性”到底有多大,在多大范围内存在,尚有待权威调查。但从相关部门的检测结果和不时爆出的“毒文具”事件不难看出,“毒文具”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对于“毒文具”的风险防范,虽多见监管部门的例行式质量检查,却少见后续的监管、处罚跟进。在一定程度上,“毒文具”的存在,与监管不够严密带来的“破窗效应”应有不小关系。

  我国并非没有对学生用品的管理规范。如2008年4月起开始实施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就几乎涵盖所有文具用品的安全技术标准,并明确要求“不符合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的学生用品,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对照现实,强制性规范的执行显然未能体现出足够的“强制性”。

  除了执行上的问题,这则7年前制定的规范,在某些标准上也已呈现出缺位和滞后的问题。如规定中并未对邻苯二甲酸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这些年出现在学生用品中的“新面孔”提出相应的标准,导致对这些物质指标的监管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不但规范的执行要加强,“标准”的及时更新和完善也有待重视。

  此外,对于学生文具的管理,还有必要在规格上予以提升。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达10万余家,其中制造商约4.3万家,行业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低端产品过剩,优质品匮乏。这样一种复杂的行业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具市场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毒文具”的出现概率。而文具生产中,如修正液、橡皮等大多都属于儿童用品的范畴,其实有必要参照国际惯例,严格按照儿童用品的生产规范来加以管理。如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凡涉及儿童用品的生产经营都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甚至一些特殊的用品还需通过无毒认证才能上市。

  学生用品的安全之所以要提高到特别的层面来加以重视,是因为区别于成年人,他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自身无安全防范意识,稍有安全隐患都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伤害。而让所有孩子都能够远离“有毒文具”,也应该是社会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对于儿童的保护程度。就此而言,对于“毒文具”的防范,着实不应该再止步于每个开学季的检测通报。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