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刘雪松:集体跪拜是孝道还是笑道
//m.auribault.com2015-01-13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孝的核心不在下跪,不在臣服,而在对长者的敬重。礼仪有形式,但不加取舍的孝道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当成笑道。

  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的孝敬文化节,将中国几千年前的跪拜仪式,传承到了极致:800多名学生齐刷刷下拜磕头的规模、煽情的背景音乐、统一的汉服、三跪九叩的顶礼,加上在父母头上拔一根白发永远留念的“情思”环节,媒体报道用“泪流满面、场面感人”表述这场仪式的正能量传播效果。

  从请名人演讲、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到今天的学生集体跪拜,学校对于孩子的孝道教育还是蛮拼的。看着这些额头点地、小臀朝天的孩子们用肢体表现出来的虔诚,你不得不说这些孩子是乖巧懂事的,也是心诚意悦的。当然,回家之后是不是还这么对父母亲人礼仪当头,就是后话了。

  学校教育的神奇效果就是这样,老师的话常常比家长管用。这800多学生能在学校以臣服的姿态下跪,却未必愿意在父母面前单独下跪一次。因此,传导到这些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恐怕还是不能过于乐观。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完全有可能是大于内容的形式。

  斌心学校将三跪九叩的孝敬礼仪从传统中照搬过来,无疑给人以恍若隔世的突兀感。毕竟千百年过去了,经过了现代文明方式的广泛洗礼与传播,诸如跪拜顶礼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教育机构用庄重的仪式表现出来,正能量即便有,副作用也不可小觑。百善孝为先,但孝的核心不在下跪,不在臣服,而在对长者的敬重。同时,下跪与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人格,与不唯唯诺诺地盲从的现代意义孝道,存在明显冲突。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传承传统中去芜存菁,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和谐长幼关系与社会素养中找到准确的启蒙点,恐怕不是从先人那里拿来照搬这么简单。中国社会不缺这样那样的仪式,最缺的是对于仪式所传导的内涵的心领神会。连宣誓都可以背叛,下跪又能算什么?

  孝道是远行时给亲人报一声平安,是重阳除夕的日子与父母围坐的一番家常话,是老人身处空巢时由衷的那份牵挂。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给孩子灌输这些融合了现代文明、社会责任的传统孝道意识,而不是赶鸭子一样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的一场下跪仪式。

  礼仪有形式,但不加取舍的孝道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当成笑道。给孩子一时的催泪,不如教他们一点一滴地感恩回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