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一切为了患者(图)
//m.auribault.com2014-01-22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面对病魔,张笋依旧乐观而坚强

  2013年 12月5日下午,在张笋的老家辛集市,“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笋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公安局礼堂如期举行。报告团成员把发生在张笋身上一件件真实的故事讲给了她的父老乡亲,听到动情处,许多人潸然泪下。报告会结束后,张笋的同学、朋友、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老乡纷纷涌上讲台,将张笋的爱人马克强团团围住,把真诚的祝福送给张笋。12月4日至6日,张笋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分别在河北医科大学、石药集团、辛集市、27集团军某旅举行,3天共有约3000人聆听了报告会。张笋扎根临床一线、一心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情系患者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军地的广大干部群众。

  追梦: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1996年取得硕士学位后,面对地方医院高薪和军队医院招录的双重选择,张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军营,成为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军医。从那时起,张笋就把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当成自己追求的梦想,像上足了劲儿的发条,精益求精地实践,刻苦细致地钻研,很快成为了科室的业务尖子。

  2001年底,医院派张笋到白求恩的母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后。当导师诚恳地邀请完成学业的她到自己新建的实验室工作,并承诺给她非常优厚的待遇时,张笋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的根在中国,我必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

  回国后,张笋又开始向神经病学科一个又一个疑难病种发起了进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笋的耕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她曾连续两年受邀参加各国专家云集的世界神经科学大会,并登上讲台进行主题发言。《国际疼痛研究》一书每5年刊发一次,主要收录这个学科5年间的世界顶尖技术,张笋的研究成果曾占了整本书的10%。2011年,经过重重考核,她成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为数不多的年轻委员。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军人,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张笋不仅经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只要医院组织下部队巡诊,张笋总是率先报名。2006年,和平医院受命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她写下请战书,要求参加维和。执行任务期间,她和战友们一起,用精湛技术和热情服务,树立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2009年,她再次随队远征加蓬,与战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

  我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因为我的病人还需要我

  “张医生是我父母的救命恩人。”“张医生是我们全家的恩人。”……这些朴实的话语,是患者对张笋最高的褒奖,而这些褒奖则来自张笋十几年如一日,视患者如亲人的真情付出。她心里时刻装着病人,只要患者需要,她都会提供自己的电话号码。无论白天黑夜,患者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她都会接听、回复。

  “对医生来说,第一位的事,就是让病人恢复健康。”张笋常说,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如此,她能够体恤病人的不易,想方设法帮着他们省钱。从医17年以来,张笋已将近百位疑难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但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张笋也成了一名重症脑癌患者。

  2012年6月24日,是张笋生命的转折点。正在查房的她突然失语,有两分多钟不能说话。经过CT检查,脑部出现异常。身为神经内科医生的她,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她藏起了诊断书,瞒着家人,边工作边吃药观察,出诊、查房从没落下。

  直到2013年1月份,脑部异物扩大。2月份她的病被确诊为胶质细胞瘤,必须接受手术。但就在手术的前一天,张笋仍然像往常一样查房,仔细嘱咐着每一位病人家属。直到快下班时,张笋仍不忘把自己负责治疗的23个病人的情况一一向同事说明,并嘱托同事帮她值第二天的班。

  手术后,院领导去看望她时,她心里牵挂的不是自己,还是她的病人:“我还有23个病人,身体好一点,我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

  手术后不久,身体稍微恢复些,张笋就要求回科里上班,“因为我的病人还需要我”。

  接下来的日子,接诊、查房,和同事一起到部队和老区巡诊,张笋像患病前一样过得快乐充实。直到2013年11月29日,上午她照常上班,下午病例讨论,不料晚上回家后癫痫发作,再次被送到了医院……

  目前,已经出院的张笋又恢复了之前的工作生活状态,每天仍会按时去医院看望她的病人……

  【梦想宣言】我想赶快好起来,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同时也希望医患关系能和谐起来,像一家人一样。

  【基本资料】

  张笋,现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2012年6月,年仅41岁的她患上了脑部胶质瘤。2013年2月手术后不久,又回到临床一线工作。从医17年,她始终坚持“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的信念,对患者认真负责,从没出过一次差错,从没受到一次投诉,在广大患者中留下了“微笑天使”的美誉。她两赴非洲,参加利比里亚维和、“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行动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军人的职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