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杨爱公父子“接力”守护左权将军墓60余载:永远铭记烈士
//m.auribault.com2014-04-07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涉县辽城乡石门村85岁的村民杨爱公,义务看护左权将军墓60余载。如今,他将“接力棒”传给了大儿子杨乃堂夫妇——

父子“接力”守护左权将军墓

杨爱公老人坚持每天清扫墓区。

  清明前,笔者来到涉县辽城乡石门村,见到了杨爱公老人。老人虽须发花白,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仍难掩激动。

  1942年5月,侵华日军调集3万兵力,将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机关近万人包围在涉县南艾铺、窑门口一带。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在率领部队突围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成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同年10月,八路军总部将左权将军安葬在石门村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因左权将军英名远扬,群众习惯将该公墓称为左权将军墓。1950年,虽然烈士的遗骨被迁葬至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原墓区仍完好地保存下来。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死于战火,对侵略者有着刻骨的仇恨。”杨爱公告诉笔者,左权将军安葬当天,年仅13岁的他作为儿童团团员,目睹了整个安葬仪式。“当时来了5000多名八路军战士,队伍一直排到了山脚下。”那群情悲痛和激愤的场景,深深刻在他的心中。

  解放后,由于自家的两亩地恰好在墓区附近,杨爱公只要去地里干农活,就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墓区看看,拔掉墓碑四周的杂草,清扫墓碑上的落叶和杂物。

  由于村里顽皮的孩子常去墓区玩耍,墓区栽种的一些树木时常被毁,加之一些村民在墓区附近的地里种庄稼,墓区存在着火灾隐患。1989年,杨爱公主动请缨义务看守墓区。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巡查、管护,到了清明时节和寒暑假,他还要带着铺盖卷儿到墓区的陈列室住上一段时间,以防墓区发生火灾、树木被损。

  “我脾气拗,看不得有人对烈士不敬。”老人说,有一年,一个村民竟然到墓区放羊,弄得墓碑周围一片狼藉,气得他连赶带训斥,那人连声认错,再也不到墓区放羊了。为制止一些村民在墓区沤粪、烧秸秆,杨爱公没少发脾气,慢慢地,大伙也就理解了。在杨爱公的精心管护下,墓区环境干净整洁,从未发生过火灾。前几年的一个清明节,朝鲜义勇军领导人石正烈士的亲属与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一同来祭扫,看到保存完好的烈士墓,了解到杨爱公看护烈士墓几十年的事迹,他们非常感动。

  看着精心守护的墓区完好无损,杨爱公十分欣慰。2005年,日渐年老的他把看护将军墓的“接力棒”交给了大儿子杨乃堂,自己则把更多精力用来给前来祭扫的人讲解左权将军等英烈的事迹。

  2004年,涉县修通了通往墓区的柏油路,并修建了纪念馆等,来此瞻仰凭吊的人更多了。每逢清明,许多附近村民也自发来到墓区,祭奠英烈。去年,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成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眼下我们正着手对墓区进行修缮,涉左公路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也将进行绿化,要让基地成为年轻一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说。

  年过半百的杨乃堂夫妇表示,父亲把“接力棒”交到了他们手上,他们要让“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让年轻人永远铭记烈士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牺牲。” (本报记者 刘剑英 本报通讯员 刘素丽 崔奇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