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最美一线工人高凤林: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关 “焊”就航天梦
//m.auribault.com2014-07-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动光荣·劳动圆梦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高凤林:“焊”就航天梦

  人物检索:高凤林,52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曾获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名焊工的“传奇”广为流传。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宇航局的评审。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请来了一位航天“专家”,这位“专家”现场看了设计方案和零部组件后,第二天就提出了生产制造方案。两个月后,方案获得美国宇航局的认可。这位“专家”又被丁肇中教授亲点,以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

  这位“专家”叫高凤林,是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发动机焊接车间的一名焊工。

  1980年,高凤林从公司技校毕业,走进焊接车间。工作3年后,年仅21岁的他参加了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并荣获三等功。

  有了点滴成绩,高凤林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有些茫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焊接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以前在技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

  为了拓宽知识面,高凤林进入公司职工大学,重新捧起了课本,而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1991年,正赶上快毕业的时候,航天工业总公司举办了一次大型青工技术比赛,高凤林报了名。干活、考试,还有比赛,为了干好这齐头并进的3件事,他干脆吃住在车间。结果,高凤林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

  关于攻克焊接难关的故事,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凤林谦虚而又难掩成就感。火箭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大喷管的焊接,在屈指可数的几个航天大国都是关键技术,也曾一度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瓶颈。数百根、壁厚仅0.3毫米的方管排列对接,超薄的部分,焊接时间必须控制在0.1秒内,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是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高凤林“临危受命”。为了完成任务,他常常要保持一个焊接姿势,一焊就是1个小时。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三四点,回到家时腰、手臂已近麻木,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经过30个日夜的攻关,他完成了长达近千米的焊缝加工。

  2006年,高凤林被国家七部委评为“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但他依然保持班组长的身份,在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北斗导航、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中,不断攀登着“焊接高地”的一座座高峰。

  除了钻研技术、完成生产任务,高凤林还不断培养优秀的航天技能工人。如今他所在的班组,17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航天技术能手;班组被集团公司和国防邮电工会命名为“高凤林班组”。2012年,“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在高凤林班组的文化墙上镶有这样一句话:事业为天,技能为地。“事业为天,就是聚合个人之力成为全组之力,裂变全组之力成为技术发展之力;技能是地,就是要一次次突破发动机焊接技术极限,成为智能工人的时代坐标。”在高凤林看来,心中有事业,手上有技能,才能“焊”出辉煌的航天梦想。(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