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我们“手里有粮”的N种方式-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评论

述评:我们“手里有粮”的N种方式

2020-12-27 20:13:4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述评:我们“手里有粮”的N种方式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此同时,在粮食流通领域,随着藏粮于企、藏粮于民的新格局加快形成,“大国藏粮”方式不断丰富。

  藏粮于地,就是要打赢耕地红线保卫战。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说,有关部门将协力行动,强化监督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和粮田“非粮化”行为。2021年自然资源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对“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造林、挖湖造景、非农建设等耕地“非农化”行为将纳入考核内容,对问题突出省份将公开通报。

  藏粮于技,就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优质、高效、绿色的粮食生产方式,从供给侧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在需求侧可以满足百姓对高质量食物的需求。现代农业竞争,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可能颠覆产业格局。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蔬菜、生猪、奶牛品种选育水平上有不小差距。从种业科技创新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1/6,但鉴定选育工作跟不上,技术创新应用差距较大。必须通过“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藏粮于企,就要粮食“托底收购”与市场化收购齐头并进。今年以来,从夏粮到秋粮,各类主体入市积极,购销活跃,市场化收购成为主体。大国粮仓“压舱石”中储粮总仓容超过1亿吨,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在建设北粮南运、东粮西送、进口粮接卸转运三大粮食通道同时,中储粮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改造传统粮库,织就了全球最大粮食物联网。

  目前我国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库存规模充实,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而且品种结构合理,七成以上是口粮。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增加。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及中粮集团等企业加强家庭储粮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减少储粮损失。“藏粮于民”增强了一家一户抵御风险能力,丰富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层次,农户也可以更合理安排售粮时机,增加种粮收益。

编辑: 郑鑫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专题

  • 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专题

    回眸“十三五”

  • 专题

    三明实践

  • 专题

    厉行节约 制止餐饮浪费

  • 专题

    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播报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