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借调借调,借而不调!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

2020-12-31 09:20:21 来源: 半月谈

  上级部门因事情多借调基层干部干活,基层干部想要通过借调实现工作调动,使得基层工作普遍存在借调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但常常因为编制问题处于一种“两头悬空”的状态——调入单位如果一时解决不了编制,就留不下,需要长时间等待;调出单位被占了编制,进不了人,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

  借调现象普遍存在

  “我学习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6年毕业后进入老家的电视台工作,当时没有编制一说,就拿个工资。”北方某省一国企工作人员何畅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工作几年后被借调到当地纪委宣教室,当时说法是帮他们的忙。“当时干了整整一年,没白天没黑夜,累得慌,快把我使死了。”因为没有想着留在那里,何畅就离开了。

  此后,何畅再次被借调到当地党委宣传部,并顺利正式调入,解决了事业编制。

  在基层,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有像何畅这样的被借调的经历。中部某地一宣传部门干部陈东介绍,借调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不管是开展日常性工作还是专项性工作,各种工作都需要借调人员,如筹备会议、材料写作、开展活动等,都会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

  “以我们区为例,每年借调人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做阶段性的工作短期借调,比如创建文明城市。”陈东说,“还有一种是为了解决单位因人员工作力量不足进行的借调。一些单位因人员老化、人浮于事等原因,真正能干事的人力不足,但又没有足够的编制招人,所以只能借调人员,往往最终都是借而不调。”

  陈东介绍,此前为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办借调了几个人,但是做了3个月就回去了。

  借调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作任务安排不当。尤其是一些新增的任务和突发性的任务近几年越来越多,造成人手一时紧张。据了解,组织、纪检这些综合性的核心部门是借调人员最多的部门。一些非核心部门也因人员结构老化,编制又满了,进不了新人,只好从下面借调年轻人。“基层的科级干部到了52岁,如果再升不上去,通常会被免去科长职务,但他们还没到退休时间,又占了编制,造成编制满了,进不了新人,人员老化。” 南方地区一名曾担任过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干部林辉说。

  被借调的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

  在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知中,能被借调的,要么是有本事的,要么是有背景的。但对于上级部门来讲,它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干活的人。

  “我自己经历过借调,也借调过别人。作为被借调者,一般都是在原单位工作能力较为优秀的人。一般单位不可能借调不能干活的人,所以这些被借调者很多都是原单位的中坚力量。”陈东说。

  借调人员作为骨干力量被借调到新单位来,新单位往往会把许多任务压给他们。比起在原单位,他们往往工作量更大,甚至一些原本不属于他们岗位范围内的事也会压给他们。因为在新单位同事的眼里,他们借调过来,最大的价值就是干活的。久而久之,在这个单位里,最苦、最累的就是借调人员。

  同时,借调人员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等仍保留在原单位;等这些借调上级机关在有编制空缺的情况下,表现优秀的借调干部才有机会“转正”。

  基层干部认为,借调越久,前途就越难以保障。对于阶段性的工作,他们知道自己两三个月就会回去;对于那些借调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江琴曾是中部某地一乡镇干部,因为工作能力强,被借调到区里工作,一借就是3年。时间越长,她越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她此前的岗位已经被其他人“顶了”,而在区里,她的编制又无法解决。“我再回去只能从最基层从头干起。我之前是因为工作优秀才被借调,没想到最终却像是犯了错误的一样,原有的岗位、待遇都没了。”她说。

  后来,江琴通过参加考试,考到另外一个乡镇任职。“借调的履历对我工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但对我参加公选考试没有任何帮助,招考规定的加分项要求市级、省级以上荣誉。而在评优评先之时,借调单位优先考虑的是推选本单位的人员,我们借调身份的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评上先进。”

  同时,借调人员的原单位也是“受害者”。南方某县一名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借调都是掐尖,把最能干的调走,整个科室的活撑不起来,一些重要工作甚至因此断档,明明上半年在全市排第一,因为人被借走,直接掉到了末尾。最后只能“层层伤害”,局里从二级单位借一个人过来,二级单位又从乡镇借调人。

  警惕借调随意性大

  当前,党委政府部门的人员交流方式有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并且对各方的权利、义务、程序等有较为具体规定。而受访者认为,借调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用人方式,但现实中的借调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特点。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基层借调人员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机关本身,驻村第一书记、学校老师、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都在借调的范围内。北方某省一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崇介绍,当地为了筹建“第一书记展览馆”,借调4名工作人员成立材料整理班子,6个月内,共整理照片1万余张,布展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4人都是驻村第一书记,被借调来干这个活,也能理解。我们是组织的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张崇说。

  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是上级借下级,一些时候“只需要领导一句话”。南方某县一名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级部门得罪不起,而且能借调的部门,往往是具有考核乡镇权力的部门,对方开口要人,哪敢不借,只能配合。

  基层干部还反映,借调随意性大,也滋生了一些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针对借调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提出了规范办法,但依然难挡借调改头换面继续存在。中部某县县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现在有的部门不走借调程序,上级领导给下属单位负责人打电话,或口头说,借人过去帮忙,没有手续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有的部门则变换方式,围绕一些工作,成立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办公室,再调人进来。由于这些临时小组、临时办公室不占编制,也不改变原编制,就是个名目而已,所以也好操作,尤其在系统内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借调时,更是容易。(文中人名均为化名)(记者 赖星 冯大鹏 周楠)

编辑: 韩瑞敏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专题

  • 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专题

    回眸“十三五”

  • 专题

    三明实践

  • 专题

    厉行节约 制止餐饮浪费

  • 专题

    新冠肺炎疫情动态播报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