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张“请假条”背后的中国春运(组图)-中工新闻-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21张“请假条”背后的中国春运(组图)

2019-01-24 13:18:41 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月23日电(记者刘兆权杨绍功)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徐州市,有一个名叫壮壮的6岁男孩,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发明家。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运来临,这个梦想愈发强烈。

  薛峰一家人在家中合影(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他出生以来,几乎每个除夕夜,妈妈都是在铁路列车上过的。因此,他想发明一种时空机器,让人可以一下子从这里变到那里。他觉得,这样妈妈就不用在春节去上班了。

  这个梦想并不夸张。壮壮的妈妈,34岁的薛峰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客运段高一车队的一名列车长。她所值乘的G2次“复兴号”列车,是中国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之一——时速达350公里,中间只停两站,9个多小时就能在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

  薛峰(左)和乘务员交流车内情况(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假如有速度更快的“高速飞行列车”,从上海到北京只需不到半小时,出行堪比瞬时转移。“这样,列车上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服务了。”壮壮天真地说。

  1月20日,春运前一晚,妈妈离家上班,这一去要好几天,如果轮上值乘临客还不知何时能回。腼腆却温暖的壮壮临行前嘱咐妈妈,“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妈妈出门时,他会翻看这些年她给他写的小纸条。

  这是薛峰写给儿子壮壮的请假条(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帅哥壮,你的小妮要去上班了,不能去接你放学、送你学吉他了……特留下请假条,请你批准。等妈妈回来……”这样的小纸条已经有21张,成为薛峰向孩子表达歉意的一种方式。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在每张条子上都认真地写上了“同yi”或盖上一个带名字的印章。

  薛峰不是第一个给孩子写请假条的中国铁路职工。今年,在春运短短的40天时间里,火车、汽车、轮船、飞机要把29.9亿人次运送到他们的目的地。仅从铁路出行的中国人预计就有4.13亿人次,再创历年新高。如此短时间内的高密度出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中国约有220万名铁路职工坚守岗位,为了大家能回家过年,私下里只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歉意。

  薛峰提前写下今年春运给儿子的请假条(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 摄

  小壮壮的愿望短期内无法实现,中国春运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跨越时空之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仍有人户分离人口2.86亿人,虽然从2015年以来一直在减少,但仍占中国总人口的20%以上。这意味着“迁徙”仍然是许多中国人的日常。

  既然“迁徙”无法避免,站上、车上安全就是一件大事。乘客坐立、行走、打水等细节,作为列车长的薛峰都会细心观察、及时提醒。G2次是京沪线上的标杆列车,因为停站少、时间长,一旦乘客发生紧急情况需要随时应对。

  在G2次只停留2分钟的南京南站,春运期间,每天有745趟列车从10个方向进入站台,又从8个车道出去,行车调度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精准高效。在这里,人脸识别等大批智能设备被引入以确保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名乘客从进站口到站台,一路的安全便捷背后就有4万多台设备在运转。

  其实,春运还不一定是铁路最忙的时候。来自上海局集团南京站的数据显示,去年4月29日,南京铁路单日发送旅客达到33.58万人,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其中,80%以上的人坐的是高铁列车。这表明,大流量、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已经是中国人的日常需求,也是铁路运行的常态。

  40天春运、60多天暑运,还有20多天的“黄金周”和小长假,在中国,每个铁路人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这样紧张忙碌地过去。剩下三分之二的绝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岗位上。“聚少离多,我们才觉得在一起的时光可贵!”薛峰说。

  壮壮一年要“过”十次八次生日,这是父母为他创造的小美好。其实,他的父母和更多孩子的父母,还是更多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编辑: 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策划“春暖花开”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