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和诗意-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RSS

理论

书库

从寻常生活中捕捉灵感和诗意

唐小林
2020-05-13 08:49:22  来源: 光明日报

  在热闹非凡的当代诗坛,梁平的诗歌风格鲜明,极具辨识度。多年来,梁平对于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着极为清醒的自觉。从写诗之初,他就制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诗学观和美学标准,在诗歌这片荆棘丛生的土地上,经年累月地深耕细作,从而在其耳顺之年,迎来了一个令人可喜的、丰硕的收获季节。新近出版的《时间笔记》,可说是梁平最新的力作,也是诗人精心奉献给读者的精美佳酿。在该书的扉页上,梁平赫然写道:“写诗四十余年,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拒绝肤浅和妖艳,把诗写进骨子里。”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说:“诗人的职责要求诗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揭开外部表面的覆盖,开掘精神的深处,诗人必须摈弃世俗世界的一切羁绊。”勃洛克在这里所说的“开掘精神的深处”,与梁平所说的“把诗写进骨子里”异曲同工,可说是中外诗人不期而遇的心灵相通和对诗歌艺术共同的发现。

  《时间笔记》花城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

  梁平把诗歌写得洒脱,犹如行云流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尤其需要诗人的才气和自由奔放的勇气。梁平的诗歌,不事雕琢,看似非常随意,但就是这样一种举重若轻的写作风格,却是在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达到的炉火纯青,并且典型地呈现出一种“梁平式”的写作风格:轻松、洒脱、活泼、诙谐,寓沉重与轻松于一体,融哲思与精湛于一炉。

  《时间笔记》的书名,来自梁平的诗歌《时间上的米沃什》。这首诗歌,可说是梁平对波兰诗人米沃什,乃至所有伟大诗人的致敬之作。伟大的诗人,从来都是时代的书写者和诗歌艺术的表达者。他们在用诗歌书写时代的同时,从不缺席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且将自己内心里流淌着的一腔热血,化为不朽的诗歌,镌刻在历史的长廊之上,长留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梁平的诗歌中,时间既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又是一个与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人生伴侣。所有流水一样逝去的时间,都是他潜心追溯的对象;所有现在的时间,都蕴含着梁平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睿智。其诗歌的日臻完美,始终都与时间的淬炼息息相关。

  荷尔德林在致诺伊弗尔的信中说:“诗歌的生动性是现在常常令我费思量的问题。我如此深切地感到,我离切中这一目标有多么遥远的距离,然而我的整个心灵都在竭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我的描述在这方面或是那方面有所欠缺,并且在诗的迷途间四处游荡,却无法摆脱时,我常常会禁不住像孩子一般哭泣。”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殚精竭虑。在诗歌写作中,梁平是一个有着不懈追求和优良诗歌天赋的诗人,他天生具有一种感悟生活、发现诗意、捕捉灵感的能力。许多看似寻常的事物,一旦经过梁平之手,就能妙笔生花,诗意迭出。如:“秋天的雨,在屋檐上/一挂就是好多天。”(《邻居娟娟》)“一条青石路油亮光滑/那是清末遗留的一条长辫/顺坡而下的民房/像倒扣的黑色瓜皮帽/百年忘了捡拾。”(《棉花街》)“比如人生这个大词其实很小/与品格、性格毫无关系/仅仅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走成自己的路。”(《半糖牛奶》)“一杯半糖咖啡搅万般滋味/一勺冰激凌消受半个时辰/一只芒果切分二十六块/一梦睡出九个章节。”(《巴黎的树才与雅珍》)“立秋的雪谁也看不见/隐秘的痛,没有蛛丝马迹。”(《那天立秋》)“我的书房是我的江山/列阵的书脊和密集的葱茏/浩荡千军万马。”(《晚上七点半》)“未曾谋面的祖籍/被一把剪刀从名词剪成年代/剪成很久以前的村庄。”(《剪纸》)

  在《时间笔记》中,有许多诗都是对岁月的打捞和对历史的凭吊。我们与我们的历史,实在是相隔得太久,而且隔膜甚深。那些本该为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居然是如此的遥远和陌生!千百年来,有多少珍贵的文化和未知的历史,曾与我们失之交臂,甚至永远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由此看来,梁平的《时间笔记》并非仅仅是一部寻常的诗集,而是一部沉甸甸的,通过诗歌激活我们的血液,唤醒我们民族的记忆,从而让我们更加懂得历史,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忧思之书。

  博尔赫斯在谈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时说:“每一次读诗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在博尔赫斯看来,诗歌写作是需要技巧,并且由种种技巧组成的,但诗人在进行写作时,却绝不能过度依赖技巧。因为长时间下来,这些诡计终究会被识破,让读者对这样的技巧感到厌烦。梁平写诗数十年,无疑是深谙诗歌写作此中三昧的。他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流派和形形色色的所谓技巧,接受过学院良好的知识训练,却不屑于玩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技巧”,而是平中见奇,直接把诗歌写进读者的内心。

  在当今的诗坛,诗歌的散文化、长句子,视标点如敝屣,早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以致使许多读者在阅读这些诗歌时,常常犹如面对一堆呓语。梁平在诗歌的写作中,确乎早已明确地意识到了当代诗歌固有的顽疾,并力图在自己的写作中极力对其进行矫正。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梁平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每一首、每一行都特别讲究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并尽可能地使用短句,少用形容词,即诗人所说的“拒绝肤浅和妖艳”,活用动词。梁平的诗歌,尤其强调一种内在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这种内在的节奏,就像盐溶于水,极其自然地灵活应用在诗中,读来也就格外舒服、爽口。这样的坚守和追求,恰恰成就了梁平诗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作者:唐小林,系诗评人)

编辑: 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避免滥用弹性工作制 侵害劳动者权益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带来信息获取和传输的革命,随时随地办公成为可能,传统固定工时或固定场所的工作制度发生裂变,弹性工作制开始兴起。弹性工作制通常适合于业绩目标明确或工作任务清晰而且不需要依赖固定场所、多人协作或机器设备的行业或岗位。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企业主动选择弹性工作制,不再采用统一、固定的上下班制度,允许员工在家、在线办公,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员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

  • 【工作研究】以“站室”为抓手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站室”建设持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依托“站室”建设持续发力,突出培育创新思维,发挥创造潜能,锻造创新技能,融合创新因子,落实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 【问题探讨】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变化及工会应对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工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突出维权服务工作重点,把握协商调解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劳资合作的良好态势。

  • 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 凝聚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深厚情谊和亲切关怀,在全社会再次吹响了劳动奋斗创造的时代号角,又一次发出了弘扬劳动精神的庄严号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自豪,凝聚起全社会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精神劳动力量。

访谈

文献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写于90年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有助于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主观主义,坚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延安精神: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剂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