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对教改热需冷思考
//m.auribault.com2014-05-28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马永钦

  随着教改的深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不足,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流于形式。比如,一些课堂的“活跃”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混乱,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一些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关注表象的东西,偏离了评价的本真与宗旨。课堂教学手段僵化,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不再考虑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不考虑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和教师都成了多媒体的俘虏。为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教师在一些方面应当进行理性而深入的思考。

  不要盲目赶时髦

  经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学习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轻松了。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让教师少了一点加班,多了一点休闲。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也包括考试成绩在内。课堂教学改革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探索,一种追求,没有现成的路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样板。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规律,使教学健康、稳步、持久、高效地开展下去。教改不是搞出几个“X+Y”的简单公式,也不是提炼几个“A步B环节”的短语,就万事大吉了。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搞大跃进,吃大力丸,喝大胆汤,玩大手笔,吹大泡沫。

  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完全弄懂课程知识和技能,可以完全解答难题和疑问,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学成才。有人甚至认为任何科目都简单好学,任何高难度的中考题奥赛题学生都可以迎刃而解,不需要教师的讲析教授,只要教师多讲一点儿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失败和耻辱。如果这套假设属实,那么全国早该取消学校,发放教材给学生在家自学就行了。

  一些学校主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30分钟或展示30分钟,教师讲述不准超过15分钟”,把教师“讲”的时间挤到了少得可怜的程度,更有甚者教师不用讲了,真正“靠边站”了。这不仅取消了教师“教”的权利和责任,更剥夺了学生通过听来学习的权利。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恐怕不是让孩子来自学的,更不是让孩子来讲课的。一些较高学段的内容大部分是学生自学难以弄懂的,换个角度看,我们成年人有几个是凭自学考上大学的?又有几个是自学成才的?那么中小学凭什么强迫学生自学,教师凭什么不讲,反而让优等生来讲呢?从某个角度说,教师的“不教”是对学生的最大不尊重,是对工作的懈怠和不作为。

  不应满足于形式上“合作探究”

  当下许多教室四面墙上的黑板上,全是几个“小老师”的涂鸦。全班学生被分为七八个学习小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小组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讨论,可以随时跑到黑板前讲课。满教室乱跑乱讲,七嘴八舌,东倒西歪,真是“活动”起来了,像超市和农贸市场一样。这种课堂“活跃”完全是学生的肢体活动,缺乏思维活动。一些优等生讲课也只是囫囵吞枣,啰嗦重复,浪费时间,由此造成了一些学生不能专心地听讲。在吵闹嘈杂的课堂上,学生也难以独立思考。这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优等生对课程知识也不过只有些粗浅理解,“分组围坐、合作探究”成了少数优等生的喜剧表演。

  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

  我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改必然是一种扬弃,课改既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也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课改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我们学习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而不能照搬他们的课堂结构,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合作、小组学习”的精髓,而不能简单地去“复制”。顾明远先生说:“新课程标准无论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表达,但是核心没有变,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无论怎样改,学生学会了,能力提高了,就是成功的课改。”所以怎样改,我们一定要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校情推进课改。

  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强烈的局限性。“教学模式”是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运用的教学手段各不相同,社会的局部环境各不相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的素质等情况更是不相同。因此,机械套用别人的模式不一定灵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如果盲目效仿、机械套用,教学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结出的或许是“苦涩的果实”。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强县教研室)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