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晋宏逵:故宫600年营建往事

演讲人:晋宏逵 演讲地点:“光明讲坛”网络公号讲座 演讲时间:2020年12月

2020-12-12 08:17:33  来源: 光明日报

  晋宏逵 1948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属文物工作队,历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兼文物处处长等职,2002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负责古建筑的保护、维修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主编)、《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参编)以及系列工具书《明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主编)等。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最后成果,是中国古代宫殿的集大成者。它以宫城的规划与功能安排为语言,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典范。它用建筑空间艺术、装饰艺术与建筑技术,塑造了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建筑的杰作。今年是故宫营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宫是怎样营建起来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将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归纳了五个方面,尝试粗线条地描述这些问题。

  故宫午门 黄重金摄/光明图片

北京城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城市中轴线是现代人对城市一种布局形态的总结。明清北京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过:“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这条中轴线诞生自元大都城的建设。历史上的北京地区就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而成为适合人类居住发展的地区,从汉代起设置了幽州,唐代幽州成为北方重镇。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升格为南京,是辽国四个陪都之一,后来改称燕京。1151年,金海陵王扩建燕京为金代中都,中都城学习北宋汴京的都城规划,大城、皇城、宫城层层相套,力求使皇宫居中。还在中都的东北郊区建万宁宫,有琼华岛、湖泊和亭台楼阁,是水源丰富的离宫。1215年,在蒙古大军围困下,金中都举城请降。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以燕京为陪都。公元1262年修缮琼华岛,1266年开始围绕琼华岛建设新城,1272年命名新城为大都,原燕京就称为旧城。

  元大都城也是3重城墙层层相套的布局。最外层称京城,是一个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开有11座城门:正南丽正门,东侧文明门,西侧顺承门;东城墙正中崇仁门,南侧齐化门,北侧光熙门;西城墙正中和义门,南侧平则门,北侧肃清门;北城墙东侧安贞门,西侧健德门。第二层称外周垣,也叫萧墙、红门阑马墙,位于京城南半部中间偏西,它的周长几乎与北宋汴梁皇城相同。正南门为灵星门,东、西、北墙各开若干红门,正北门叫厚载红门。灵星门与丽正门距离很近,仅隔一段千步廊,有文献记为七百步,也有学者推测实际比七百步还要短些。萧墙内靠东的一半建宫城和御园,紧邻宫城之西就是波光潋滟的太液池,池的中部有两座小岛,南岛叫圆坻,北岛是在琼华岛基础上改建的万寿山、后称万岁山。池西还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两座宫城及苑囿。太液池专用玉泉山的水,从和义门南引进,引水渠叫金水河。和义门北还有另外一条水渠,引西郊诸泉水在城西北部汇成积水潭海子,然后向东再向南经萧墙东侧流出大都直到通州,这就是著名的通惠河。

  元大都的宫城,也称大内,有一条明确的中轴线,大内的两组主要建筑大明殿和延春阁的主殿、柱廊和后殿都建在中轴线上,并且向南北延伸,向南,穿过崇天门(午门)、灵星门和丽正门;向北,穿过厚载红门、海子桥,到达中心阁。中轴线长度等于大都城南北长度的二分之一,即约3800米。对于大都中轴线,元代《析津志》记载,“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定了中轴线南端。而北端记载有含混之处,一说中心阁,即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一说鼓楼,在中心阁之西。但是中轴线的长度是没有疑问的。

  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随即废弃了大都城的北半部,向南五里另筑北城墙,开辟永定、德胜二门,取代安贞、健德二门,也废弃了东西城墙北段及光熙、肃清二门,把昔日都城改为北平府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升格为北京,过四年开始改造北平府城为北京城。改造工程的主要项目包括:1.改建宫城,从元大内的位置南移,正门为午门,在轴线上建造了前三殿、后两宫。轴线两侧对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和东西六宫。在宫城北门外堆万岁山,这样元代中轴线得到延续,还增大了起伏的幅度,内容更加丰富。2.改建萧墙为皇城,东、南方向有所拓展,正门为大明门。另外的城门是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清代改地安门),其南北门建在中轴线上。3.开挖了“下马闸海子”,即今天北京三海的南海。4.建设坛庙,在宫城前东建太庙、西建社稷坛,对皇城中轴线对称。在正阳门外之东建天地坛,西建山川、先农坛。5.扩展南城,即北京城南墙向南拓展800余米,加长了皇城正门到京城正门的距离。南墙正门仍旧称丽正门。这次改造延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北端稍加延长至钟楼,南端延长了800米。

  到明代中期,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的关厢地区经济发展繁荣,但是经常面临残存的北元军事侵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朝廷决心修建外城。本来的方案是包围京城四面,但是由于皇帝担心工期太长,施工困难较大,导致“枉作一番故事”,所以改为只建南面一面。当年工程完工,开辟7座城门,正门名永定门,正当正阳门南。在正阳门到永定门的大街东侧,改造了天坛外坛墙,使它与山川坛形成左右对称。这样北京城中轴线大大延长,总长增至7.8公里,故宫是中轴线的核心段落。

明代燕王府与故宫营建

  明太祖在洪武二年(1369)任命赵耀作北平行省参政,“守护王府宫室”。赵参政呈报了北平宫室图,明太祖要他“依元旧皇城基改造王府”。洪武三年(1370)工部尚书提出了秦、晋、燕、楚以及靖江诸王府的选址方案,确定“燕用元旧内殿”。从明初到明中期,官方把宫城与皇城统称为皇城。旧皇城基就是指元大内为核心的部分皇城。最初建设的秦、晋、燕三国亲王府工期都延续了较长时间,其中有遭遇荒年不得已的因素,恐怕也有边建设、边建立制度的原因。燕王府从开工到宣布完工用了八年时间。《明太祖实录》较详细地记录了燕王府的制度。但是,朱元璋在他亲自制定的法规《明祖训》中专门提道:“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燕因元之旧有”。说明燕王府超越了“已定格式”,其他王府不得仿效。

  燕王府逾制之处主要在于建筑的规模。明代弘治年间编订的《大明会典》中记录了王府制度,把它与燕王府的主要建筑的间数和王府建筑的总规模作一比较,我们发现,王城大门、门房之外,只有廊房18间;而燕王府门楼廊庑272间。王府应有前殿7间、穿堂5间、后殿7间,周围廊60间;而燕王府承运殿11间、圆殿9间、存心殿9间,周围两庑138间。王府应有前寝宫5间、穿堂7间、后寝宫5间,周围廊60间,而燕王府前中后三宫各9间,宫门两厢99间。宫殿间数是古代表达等级的方法之一,特别是11间的承运殿,是朝廷“正衙”的宽度。廊房多寡,说明了庭院的宽阔程度。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特别是明初,朱元璋以恢复汉族制度为己任,更不允许违反制度。对燕王府发生的逾制现象,只能用它沿袭并改造了元大内的建筑来解释。在整个元代宫城中,只有崇天门(午门)和大明殿达到了11间。燕王府承运殿应该就是元大明殿,因为洪武时期专为燕王建造11间的大殿,是不能想象的。

  永乐皇帝改建北京宫殿,从永乐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1416年9月19日)命建西宫开始。在此之前,他来北京时一直驻跸旧宫,也就是燕王府,只是按照南京宫殿的名称改了殿名。现在需要把旧官“撤而新之”,工程期间北京不能没有“视朝之所”,所以需要另外再建一所宫殿。西宫的位置应该是在元代隆福宫的旧址,位于太液池西,故称西宫。西宫建设速度很快,1630间宫殿,8个月就完成了。皇帝再到北京就进驻西宫。1417年冬天,北京新宫殿在西宫的东南方开工。到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皇帝昭告天下,营建北京,今已告成。

  元大内、燕王府、北京新宫殿与西宫的关系,大略如此。但是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初,燕邸因元故宫,即今之西苑,开朝门于前”。“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燕王府在西苑的说法,大约出自明代中晚期嘉靖朝大学士严嵩。孙先生因为这个观点的影响,把四者的因袭关系弄混淆了。我认为,永乐朝或者明代前期的文献中并没有燕王府建于西苑的说法,燕王府是从元大内到明清故宫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可信的。

1 2 3 共3页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 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劳动实现美好梦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继续谱写“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 劳务协作:“铁杆庄稼”开出“幸福之花”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鼓励支持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 以史为鉴推动工运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了中国工会95年来的成就和经验。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