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高频热词,彰显创新精神
——来自全总机关工作务虚会议对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二)
王娇萍 郑莉//m.auribault.com2013-12-04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战略思考”、“顶层设计”、“打造升级版”……这些词汇,在此次全总机关工作务虚会议上被频频提及,从中不难感受到,一股血脉贲张的创新激情在涌动——

  “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时代,是我们的荣幸;为推进改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的责任。”中国工会,只有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潮流,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担当起这份责任。

  立足实效强调“前瞻”

  瞬息万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工会工作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紧跟时代步伐、把住时代脉搏,无论是战略部署还是实践探索,都应努力做到先行一步。正如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在会上指出的,召开这次务虚会,目的就是对明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会重点工作进行早筹划、早布局、早落实。

  基于此,强调前瞻意识、前瞻眼光,成为务虚会上的共识之一。

  以众所关注的职业病来说,由于其具有迟发性、隐匿性特征,再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红伤”轻“白伤”的观念,使得职业病防治工作难上加难。怎样有效应对职业危害问题?有同志提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有前瞻意识,一方面,推动政府和行政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加强防护、体检、康复治疗等;另一方面,针对小矿山、小化工等在淘汰落后产能中随时可能关闭,而这些企业潜在职业病问题恰恰比较突出的实际,通过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制度,实现对从业职工的跟踪,以此减少因职工工作变动或企业关闭造成的难以认定现象,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工会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误读”现象。

  对此,大家纷纷表示,工会推介工作要力求“未雨绸缪”。比如,通过多种载体、渠道加强对外宣传,努力在国际工运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扎实开展多边工作,争取国际工会运动的话语权,主动表达中国工会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而探索“学者进入工会工作领域”的建议,更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具体来说,就是发挥教科文卫等系统工会组织熟悉、了解专家学者的优势,组建专家智库,工会重要工作咨询听取专家建议,让工会工作尽可能回应知识分子的愿望诉求,并使这些在教学科研领域影响较大的专家学者了解工会立场态度,掌握工会话语体系。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有些专家学者因不了解而就工会发表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言论等现象,而且可以通过专家学者们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对外交往中传递工会声音,提高工会的话语权,改变工会工作自说自话的局面,扩大工会的社会影响。

  可见,当“前瞻”内化为各级工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工会工作就会涌现出更多类似“学者进入工会工作领域”的创意。

  创新思路重在顶层设计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政党,没有创新,就会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

  对工会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为工会是群众组织,这决定了工会工作具有自身独特的方式方法,那就是不能靠行政命令,而必须立足群众组织的特点、职工群众的实际,通过团结、动员的方式和说服、吸引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职工在队伍结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在客观上迫切呼唤工会工作从顶层设计到方式方法,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事实上,推进工会工作创新,也是党中央对工会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刘云山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六大上代表党中央作的祝词中也指出,“社会在变化,事业在发展,工会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全国总工会机关当做急先锋,尤其要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将给工会各项工作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创新思路,做好顶层设计。

  比如,以更好履行维权基本职责为轴心,加快推进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的改革创新,努力打破不合理的机构、分工设置,使之适应工作任务,而不是工作任务适应机构、分工设置。

  又如,以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工会性质、更能满足职工群众期盼为目标,重点锁定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上,并在问题的倒逼下创新思路、筹划工作,加快建设更具普惠性的服务职工的制度机制。

  再如,改进全总、省总这样层级的工会领导机关作风,要开展干部下基层等活动,更要在改变工作思路和方式上下功夫,切实把对下发动改为对下服务,把下达任务变为提供“公共产品”,努力做到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契合基层和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

  整合资源拓展方法载体

  众所周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必将带来产业体制的新变革、利益格局的新调整、职工队伍的新变化,也必然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和新任务。

  如何从产业发展和职工需求出发,选准工会参与改革、把握机遇的切入点?务虚会上,大家纷纷把目光锁定在产业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上。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要根据产业和职工的发展变化,调整产业工会工作的领域、对象和内容,积极整合工会内外资源,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上来。

  比如,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主体多元化的现状,推动产业工会组织体系面的扩展和线的延伸;着眼于加强同一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间的协调交流衔接,推动行业工会联委会工作平台体制化进程;针对一些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工会工作缺乏协调的难题,探索项目工联会的建设和工会活动方式,等等。

  其实,不只是产业工会,工会各项工作都要以变应变、勇于创新,不断拓展适应工作实际和需要的有效方法、载体。

  就拿工会经济技术工作来说,随着中央提出推动我国向技工大国和技工强国迈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要切实加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完善成长成才机制,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仅靠工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更何况,打造技工大国本来就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此,必须整合各方资源,既要联手社会有关各方努力营造氛围,为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激发广大职工参与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的内在动力;又要善于在政府职能转换中主动承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为工会在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拓展空间。

  至此,不由得想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在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以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工会作用发挥充分不充分作为标尺,全面审视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增强创新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积极地试、坚决地改”。

  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一要求,工会工作创新就不会流于愿望和表态!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