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高考如期而至,在四川绵阳市的考点,49岁的“大龄”考生梁实再次出现在考场上,今年是他第20次参加高考。因年年参加高考,梁实被网友称为“中华第一考王”“高考最牛钉子户”;又因几乎每次都得300多分,“梁三百”的外号不胫而走。(见6月7日《成都商报》)
2001年开始,我国高考新政策出台,年龄和婚否情况不再受限。这让不少人像梁实一样走进考场,圆一回高考梦,甚至运气爆表,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方面是“大龄”考生的执着与梦想,一方面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解甚至调侃。比如,在这条新闻的下方,有不少网友跟帖,批评、调侃不一而足,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却少之又少。
“梁三百”们咋就成了被调侃对象?一方面,正如他儿子所说:“都结婚生子的人了,应该放下梦想,以家庭为重。”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投来异样目光的原因;另一方面,一次次考试,一次次失败,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已经证明了自己实力不足,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执着、倔强等特质或许是这类大龄考生“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根源所在。这些人心中一直有个“高考梦”“大学梦”,所以才会倾尽心力去参考。伯伯级考生也好,奶奶级考霸也罢,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不放弃。我们可以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但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毅力。
大龄考生成为高考风景线,其实是社会更加公平的一种体现。不限年龄、不限婚否的高考报名条件,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而且,高考作为当下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动力和希望。从这点看,哪怕有人坚持考一辈子,这股子劲头都值得尊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在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盼的人物,可以是通过高考,当然,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最重要的,要看人们的选择余地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杨公振:读书崇拜2014-02-10 |
王云帆:太子辉涉黄是否有“贵人”相助2014-04-16 |
非升即走清华错了吗?2014-07-29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2014-12-23 |
北京市民政局:市民“死不起葬不起”是谬论2015-03-27 |
钱江晚报:驾考腐败,惯出来的毛病2015-04-07 |
姚雪青:保护与建设,并非不可调和2015-05-14 |
刘金祥:新世纪抗战小说的艺术功效2015-08-03 |
寻找替罪羊 不是正义的出路2016-02-22 |
打铁为何需自身硬2016-05-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