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死不起”不仅是观念问题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m.auribault.com 2017-04-0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生有所养,终有所依,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建设现代文明国度,“文明”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慎终追远。殡葬行业应当成为基本民生内容,纳入公共服务保障。应当让殡葬行业回归公益,让殡葬服务回归公共服务,推动墓地公益化时代尽快到来。

  每逢清明,各大城市及周边的墓地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中国殡葬协会有关人士和相关专家表示,北京等城市的墓地处于“地少人多”状态,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墓地价格,但根本原因是殡葬形式和观念有待变革,因此除合理管控外,还应设法转变墓地购买者传统的殡葬观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人为一块墓地“欲断魂”。有关“死不起”的话题,并非是舆论场生造的议题,看看市场上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墓地,除了极少数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人,一般人对此是很难坐得住并保持淡定的。

  在“死不起”的焦虑中,有关“转变观念”的说法一直是占主流的意见,如中国殡葬协会工作人员所言,“为什么有人说‘死不起’,其实就是传统观念一时转不过来”。这样的说法自然有其道理,所谓转变观念,主要是指树立厚养薄葬新风,更多采用生态墓葬、海葬等新兴殡葬形式。这些新兴殡葬方式不占用土地,符合环保要求,价格也相对低廉,但移风易俗往往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不能强求普通人短期内无条件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豪华墓园”、“天价墓地”未得到有效遏制的当下,新兴殡葬有点儿像现代版的“草席裹尸”,要人们认同这样的“薄葬”,显然不是一件容易事。

  更值得关心的是,为什么墓地价格这么高?如果墓地价格接点地气,岂非没有“死不起”的烦恼?这里,一个常被抛出来的理由,就是那个让人们爱恨交加的市场。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2014-2015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绿皮书显示,中国每年死亡人口约800万,火化率约50%,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大部分省份现有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在这样的背景下,墓地价格不断攀升,各地不断建起“豪华墓园”、“天价墓地”,普通人“死不起”似乎成为一种必然。

  不过,人们仍然怀有一个直观的疑问:我国土地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但土地真的紧张到了完全无地可用,普通人死后找一块葬身之地也不可得的程度了吗?有专家建议,可以把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荒山绿化后,作为殡葬备用地。看看现实中大量土地被占用、滥用,真要做足这块文章,“大部分省份现有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的结局,或许就能够避免。其实,这里也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如果我们在思想上能够接受让墓地成为风景,成为接受生命教育的地方,那么墓地紧缺的现象当可大大缓解。

  再说,墓地为什么一定要市场化,为什么就不能实现公益化呢?建设一个平等社会,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目标,人人生而平等只是理想主义,但在相当程度上让人们“死而平等”,却是可以也应该做到的。或许有人举例,现实中有些公益墓地销售状况并不佳,如据媒体报道,宁夏银川市推出200多个标价99元的公益性墓地,建成两年无一售出。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些公益性墓地在规划建造过程中,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把控不严,致使公益性墓地成了偷工减料的代名词。如果政府部门依法严格履职,把公益墓地建成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的墓地,断不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

  生有所养,终有所依,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建设现代文明国度,“文明”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慎终追远。“死不起”不仅是普通人转变传统观念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鉴于墓地承担的文化和情感功能,殡葬行业应当成为基本民生内容,纳入公共服务保障。应当让殡葬行业回归公益,让殡葬服务回归公共服务,推动墓地公益化时代尽快到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抚慰“死不起”的焦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