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深圳特区报:你在朋友圈放了多少烟雾弹
//m.auribault.com2014-05-08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这年头,没多少人忍心给女儿起名“大芳”吧?你听说一个学校的学霸还有排名吗?但这些诡异的元素拼到一起,竟成了一条近日疯传的新闻:首都师大排名N0·5的学霸王大芳,在遭遇小车祸后仍躺地背完107个英语古典文学词汇,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车祸现场。后经记者求证,此事子虚乌有。

  王大芳,令多少人贻笑大方。那些撰文赞叹“学霸这样炼成”的人,面壁去吧。

  好在,这是个娱乐性谣言,不妨一笑置之。但面对那些搅得人人自危的谣言,若不刹住蔓延势头,终将给社会治理造成重负。看看今天的微信朋友圈,早已沦为这类谣言的重灾区。而由于微信上线时间短,这个问题受到的关注也是相当之“微”。

  此刻我正打开朋友圈,看一位微友说:“××医院医生昨天凌晨4点21分因H7N9死亡!”另一位发出了“紧急通知”,建议大家“火速关掉微信‘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开关”,因为“某地已经有犯罪分子利用其中的照片”;前些天,一名物管人员提醒业主市内某地突然入住200多名某省人的谣言,也钻进了我的圈子。还有人在圈里“揭黑”:假冒推销员免费发放内嵌追踪芯片的销匙圈来害你等等。看了这些,眼前瞬间一团漆黑,恍若活在非人间。至于其他靠伪科普,和“转了家人长寿,不发死全家”等迷信来吸引关注的信息,也叫人忐忑不安。

  应当看到,微信朋友圈缺乏纠错的内生动力。由于朋友圈相对封闭,熟人之间容易互信或容错,导致圈子自洁机制薄弱。对此,公安、网管等部门必须发力,将法治之手伸进这片被忽略的角落。

  遏止网络虚假信息,不缺法治手段。去年9月,最高法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将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者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而两高出台的另一部司法解释,则将中伤他人的网络信息与诽谤罪勾连起来。对于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谣言,《治理管理处罚法》也有罚则伺候。法治果断发威,才能让朋友圈成员有话好好说、无事莫妄言。

  朋友圈亦是公共空间,在此当负言责。“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其实,保留有疑处,知道的也慎言,并非仅为了寡尤,而是一个人应有的传播伦理和媒介素养。很多谣言或文理不通或破绽百出,只要我们多花一两分钟思考,就会疑窦丛生。发送或转发的小手悠着点,就能少放烟雾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