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国子监别字暴露出文化土壤的日益贫瘠
夏诗卉
//m.auribault.com 2016-04-11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杨先生经过北京国子监大街时发现,大门上悬挂着一块门匾,上面赫然题写着“?人??”四个繁体字,而其中的“?”为别字,应为“?里”的“里”。记者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的专家孟琢,专家称该门匾中的“?”确实有误。而此块门匾自2007年悬挂至今已近10年,已有很多游客反映过门匾上的别字问题,但门匾一直未见更换。(4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如此传统文化教育圣地,其门匾上的别字却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十年之久,这不仅揭露了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素质的“败絮其中”,还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态土壤的日益贫瘠。

  普通话、简体字书写规范普及至今,整体上已算是卓著成效。但近年来,随着“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标语的日渐斑驳凋落,加之电脑、手机智能输入法等几近全覆盖式的大力普及,错别字横行的时代又无可避免地到来。大环境使然,我们容忍错别字的下限一再降低。但问题在于,小学生可以写错字,中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写错字,工人、农民,甚至专门以文字吃饭的记者、作家都可以写错字,惟独国子监不应该写错字。这是因为,国子监向人们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官方教育的精髓,因其独特的身份地位象征,它万万不应该犯这种常识性错误。也许错别字的出现是文化管理人员疏忽所致,但民众会因此感到不安,国子监都出现错别字了,那中国的文化生态土壤得贫瘠成什么样子?

  每曝光一例错别字事件,就像“文化生态田地”里下过一场“酸雨”,“酸雨”过后,田地里的土壤越来越贫瘠。从这次的“国子监别字”事件上溯,前些年的“故宫错别字”风波可谓是最具影响力的典型反面教材。故宫为了答谢寻回失窃文物之恩,赠与公安局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却招来了不亚于针对故宫安保水平的质疑:堂堂故宫,竟然也写错别字,而且还是意思截然相反的错别字。故宫如此行为被网友调侃“有些人一个字可以为师,有些人一个字就输了底裤”。几年前是故宫“输了底裤”,这次轮到国子监了,错别字渐渐占领文化重地,其背后反映出的文化生态土壤日渐贫瘠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而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净化文化生态田地,不仅需要防治“错别字”这类危害因素,阻止“错别字酸雨”等恶劣天气现象的发生,还需要持久的大规模的精耕细作,如在全社会推行汉字书写规范运动,增强全民规范字书写的意识,汲取传统中汉字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化浸染,如此,“润物细无声”,才能肥沃我们的生态土壤,避免“错别字事件”的尴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