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除患癌女教师刘伶利事件持续引发关注。目前,博文学院发出向刘伶利家人的公开道歉信,承认“学院草率做出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实属不妥”。校方承诺恢复刘伶利的劳动关系,并对刘伶利做出工资及丧葬抚恤金补偿共计72000元。
年仅32岁的刘伶利已经永远离开了,她在患病和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所经历的现实,让众多与她素不相识的人体会到彻骨的寒意。如今,博文学院的公开致歉,或许是对这事件的“交代”,但从一系列表现来看,难以让人感受到真情实意。
学校回应时称“不知其患癌”,怎么可能?学校的开除决定引起了两轮诉讼,结果都认定开除刘伶利的决定无效,校方根本不可能不知情。媒体曝光之前,博文学院更是态度强硬,毫无体恤怜惜。
道歉是有悔意的行为,但学校做的只是一次危机公关,所展现的只是应对舆论的技术手段。有太多企业深谙此道,什么情况下不予回应,什么时候坚持抵赖,什么阶段开始道歉悔过,都是审时度势的策略,为的是平息事态影响,惧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内心里并没有“诚挚”。
玩的是套路,又何止是表现在舆论应对上。有些企业确实也顺应了劳动关系保障,但暗地里是在拼命抵制。法律层层加码,企业虚与委蛇;制度修订完善,企业在纸面上执行。恶化的劳动关系之下,世上又何止一个刘伶利。
最需要我们反思的在于价值层面。失去了对人的尊重,一个社会丢掉了情理法,劳动者自然就成了冰冷的生产工具,生病就意味着“报废”。现在流行讲“法律人”、“经济人”,流行的说辞热衷把人际关系变成技术关系,但我们首先总还是有血有肉的,总会有共同默守的天道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天然是会设身处地思考的,对待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做到不闻不问恰恰有违本能,为什么在一个有组织力量存在的劳动单位中,人却会被疏远至此?
员工患大病,对企业而言也并不轻松,这是事实,但像博文学院这样丝毫人情也不讲,知法犯法,甚至漠视法院判决结果的做派,于情于理于法都突破了底线。现实中,一些企业或许没有这样极端,但想方设法计算经济账,对员工不尽道义关怀,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刘伶利的遭遇,对于普通劳动者,对于任何心智健全的常人,都是击痛情感底线的悲剧。
但愿再没有这样的悲剧,也希望这个社会对劳动者的生存境遇有更多价值层面的关注,而不止是停留在法律、制度这些技术理性之上。
宋鹏伟:澄清道歉,只是厘清疑问的开始2014-05-21 |
宋鹏伟:道歉只是厘清疑问的开始2014-05-21 |
张荣锋:体育明星如何“退场”2015-04-08 |
庞 然:普通人要讨个公平有多难2015-07-15 |
刘大山:六六维权暴露电商规则缺失2015-07-20 |
杨于泽:本末倒置的地方形象观2015-12-08 |
杨于泽:本末倒置的地方形象观2015-12-08 |
燕山快笔2016-03-03 |
“经理指责弯弯炒作”是二次伤害2016-04-11 |
执法不规范,为何总有洗地的声音2016-06-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