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产能过剩的矛盾不能再继续升级,清理僵尸企业不能停顿。因此,必须拿下僵尸企业的遮面“琵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霹雳手段,还需要更缜密的制度设计。
媒体调查发现,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当前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反而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完全沦为靠借贷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一些企业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上报真实情况,甚至刻意隐瞒财务状况,有企业亏损10亿号称赢利5000万。这些现象隐藏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僵尸企业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企业担心银行断贷抽贷,宁愿边“失血”边生产,以求熬过困境;维持矿井、钢炉正常运转刚需成本高,一旦关停再重启耗费过大;部分企业尽管亏损严重,但产品还有一定市场,能换来一些现金流等等,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形成有利于出清僵尸企业的制度环境。今年两会期间,一家央企负责人在政协小组会上透露,其下属子公司已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向法院申请破产,竟一度遭到法院拒绝。委员们感叹,现在企业办“出生证”易,办“死亡证”难。此外,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和就业严重依赖驻地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在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不愿意或无力处理清理僵尸企业后要面对的职工转岗安置等兜底事务,出于种种考量,宁愿掏钱输血也要帮僵尸企业“续命”,即使企业进入申请破产的法律程序,也要求企业实施重组而非破产。
从企业到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充满“珍惜”之情,算自己的小账,不能说没有现实的合理成分。但是,如果算一下宏观大账,僵尸企业清理不掉,系统性风险无疑更大。银行被僵尸企业“绑架”,已经导致呆坏账率上升,继续维持这种局面,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僵尸企业、特别是国企系统的大型僵尸企业,已经占据过多资源,继续让资源错配,就会对民营经济、创新经济形成“抽血效应”,导致应该发展的产业发展不起来,原本能够激活的市场发育不起来。还有人担心,推动清理僵尸企业动作过大,可能会产生社会风险。但实际上,不推动清理,产生的社会风险更大也更持久。一些以钢煤等产业为单一经济支柱的“国企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陷入萎靡,已经对如何识别这种风险作了警示。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产能过剩的矛盾不能再继续升级,清理僵尸企业不能停顿。因此,必须拿下僵尸企业的遮面“琵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霹雳手段,还需要更缜密的制度设计。比如,中央财政的1000亿转岗安置专项资金要明确怎么用,显然,“奖勤罚懒”投向敢于主动“断腕”的企业,效果会更好;根据清理僵尸企业的难度还可以适当加码,以切实起到兜底作用;对于不同行业的僵尸企业,也需要根据各行业特点精确评估风险点,进行重点突破;司法系统应该加强专业培训,加快企业破产审理进程;央地财政关系需要尽快理顺,防止因清理僵尸企业形成新博弈。
清理僵尸企业涉及制度供给的全面优化。站在这个高度设计僵尸企业清理方案,“路障”才会逐一清除,供给侧改革才能触及本质。
苏亮瑜:“钱生钱”动力不足易致金融死海2015-03-18 |
韩 云:企业注销怎就不能“丧事简办”2015-08-25 |
马光远:“僵尸企业”不除,经济风险难免2015-11-30 |
清理“僵尸企业”:拖延只会越来越棘手2016-01-29 |
清理“僵尸企业”:拖延只会越来越棘手2016-01-29 |
清理“僵尸企业” 拖延只会越来越棘手2016-02-01 |
告别旅游乱象有多难2016-02-03 |
告别旅游乱象有多难2016-02-03 |
告别旅游乱象有多难2016-02-03 |
复活“僵尸车”要打好“三张牌”2016-03-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