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舒圣祥:46万人弃考 关乎诚信
//m.auribault.com 2015-12-0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11月29日下午5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最后只有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这么大规模的弃考行为该如何解读?显然,很多人是“乐见”这一景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国考的降温;于是,大规模弃考很正常,很少人弃考反倒不正常,要不然,怎可将之解读为公众就业观的“理性回归”呢?问题是,最近5年来,最少的年份弃考者也有37万,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万,弃考除了是一种“习惯”,与所谓“理性回归”到底何干?

  那么,大规模弃考何以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在个体的层面,正如报名是一种权利,弃考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权利。已经缴费却没有去考的十几万人,还可以潇洒地说自己根本不在乎这点报名费。也许,报名参加国考在弃考者那里,本就纯粹是一种“打酱油”的行为。但不得不说,也正是这种“试都懒得一试”的虚假报名,造就了国考报名的“虚假繁荣”,让很多本来想试却最终没试的人心生顾忌——要知道,数十到上百元不等的报名费,弃考者可能不在乎,但还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大规模弃考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弃考者浪费的不只是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相关工作,也不只是自己或许已经缴纳的报名费。比如,考场原本不必设置那么多,交通管制等社会负面影响原本可以减少,考务工作人员自然也不需要安排那么多,从印好到销毁一个字都没写的白试卷同样可以少浪费一些……或许,没缴费的弃考者会说“这是他们该做的”,缴费的弃考者甚至可以说“这是我给他们创造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个逻辑,就像乱丢垃圾的人要求清洁工感谢自己一样可耻。

  大规模弃考同样与诚信有关。我不知道相关报考须知里是否有“不得无故弃考”的规定,如果没有,那显然是一个应该补上的制度漏洞。大规模弃考年年如是,考试机构始终不做任何反应,这是说不过去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有人召集数千“水军”集中报考某个岗位,其他人还敢报考吗?无故大规模弃考,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它会影响其他报考者做出合理的判断,也会影响公务员考试的正常组织秩序。如果你压根儿不准备应考,就根本没必要报名;如果你报了名,哪怕只是“试一试”,至少也应该真正地去“试一试”。

  一言以蔽之,大规模弃考不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折射国考降温的“理性回归”,而是浪费社会资源的不诚信表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