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虽然清明小长假已经过去,但在节日期间备受媒体关注的“职业哭丧人”却仍被热议不减。有人因这个行业高额的报酬感到惊叹,有人为传统的殡葬文化感到唏嘘,有人觉得这份特殊的“孝行”是中国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有人痛斥买来的“孝子”缺乏真情……
在崇尚文明新风“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今天,花钱买来的“哭声”到底是为了祭奠亡灵还是助长后人的脸面我们不予多论,只是连对亲人的一份缅怀都成为了职业化的服务模式,饱含真情的热泪沦为了一种商业营销,亲人间的真心何在,儿女们的真情何存?这份“借来”的孝道,又有何价值?
从对职业哭丧人近期的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到,这些经验丰富的哭丧人已经在多年的“哭戏”中变成了演技超凡的“艺术家”,丧服在身话筒在手就能瞬间进入角色,让外人难辨真假,这些职业哭丧人不仅能恰如其分地哭得泪如雨下,更是能结合场景言辞凿凿,内容丰富,极具煽情的说辞让观者心酸,引的旁人潸然泪下。只是这些职业哭丧人的演技再好,也不及亡者亲人的一声真情呼唤,再多的泪水也抵不过灵柩前的一次用心叩拜,《孝经》有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道本身就是一件尽其所能给予关怀的事,为何非要曲解它的含义,用扭曲的传统去诠释孝的价值。
最早哭丧的出现是为了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可如今这份“孝”却被孝子贤孙们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让“哭丧”背后的含义一再被扭曲,遍观近几年来乡间的各种葬礼,那真是走形走样花式百出,西式花车长条林肯庄严开道,杂牌乐队吹吹打打各种流行歌曲往外冒,和尚道士超度作法,哭丧妇人声动街道……这些早该被文明时代所摒弃的糟粕陋习却一再被上演,恰巧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丑陋,面子问题、攀比心态、邻里口碑都让“孝道”变得不再单纯,让真心显的弥足珍贵。
但是否想过,假借哭丧人“秀”出来的孝道,戏份太多真情太少,这样的“孝果”又意义何在?在亡者生命的最后一程它需要的绝不是一场“角色扮演”,作为子女,作为亲人表达情意还需三思,毕竟只有真情才是对亡者最好的祭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