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互联网金融的逻辑
——吴晓求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m.auribault.com2014-02-10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1979年9月进入江西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学习,并于1983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并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证券理论、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1部(含主笔),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B类以上核心期刊发表38篇学术论文。

  2013年,中国金融体系对内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上海自贸区内金融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商业银行的发起和设立,利率市场化的启动,股票发行制度向注册制方向的改革,互联网金融的蓄势而发等等,是这一年金融变革的重要标志。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趋向,引发人们对诸多问题的思考,在这诸多理论思考中,互联网金融则是2013年最热、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对中国金融的“深度”改革,即打破垄断、形成适度的竞争结构,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它可能是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战略力量。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撞击进而引发新的金融业态的出现,可能是未来若干年中国金融将面临的现实。互联网金融对所有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是一个混沌而不太知晓的世界。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结构、理论基础、商业模式、风险特点、替代边界、监管标准等,都需要我们作系统而深入地思考,以期构建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和分析结构。

  在研究互联网金融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巨大撞击时,我们不能不深入分析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核心观点

  中国金融的基本趋势是: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竞争和撞击,现行金融模式和运行结构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革,金融功能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风险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监管准则。

  互联网为何会对传统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重构的“异常”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首先,来源于对信息的整合,来源于价值无尽的信息流。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是对信息的整合,从而形成了价值无尽的信息流。单片的信息只有零碎的价值,信息的粘合具有社会价值。当众多信息的粘合被一种机制进行有序地整合而形成了巨大的无穷无尽的然而又是结构清晰的信息流时,一种无边界的平台就在眼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被物理空间所约束,社会的存在方式悄然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体现在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这个对信息进行有序整合而形成巨大信息流的机制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平台的无边界性,激发了人的巨大想象,人的创造精神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淋漓尽致的发挥。但互联网时代,奇迹不会持久,兴衰和沉浮的周期在缩短。在这个时代,我们只有适应;躲避或对抗,只是落后和失败的代名词。

  第二,是来源于以信息流牵引为基础的物流整合。

  互联网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从个体到整体的整合,由局部到无边界的整合,而且以此为基础,推动着物流的整合。进而,以其巨大的成本优势实现对已有产业的系统整合,重塑新的竞争格局。互联网既是传统产业的重构者,又是大众消费模式的牵引者,它在结构层面推动者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如果说互联网的信息整合功能对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基于信息流基础上的对物流的牵引,进而对已有产业进行重构,则是其具有的巨大经济意义。

  互联网进入商业服务业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进而重构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行结构。电子商务(电商),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而阿里巴巴所建构的新的商业运行结构则是诸多经典案例中的精品。

  实际上,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电商模式除了创造无边界的合作平台外,以信息流的整合为导向牵引物流聚合是其成功的关键。无边界平台克服了传统商业的物理空间、局域和时间约束,人们的消费(购物)过程可随时随地完成,基于信息流基础上的物流聚合使消费者具有无限广阔的选择权,而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以及无物理空间约束的特点,则极大地降低了商业成本。

  电商特别是像淘宝网这样的纯平台电商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或特点,正是传统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所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传统商业的重构者甚至是颠覆者,是因为他们是大众消费习惯的牵引者、变革者,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文化的创造者。

  互联网在颠覆了传统商业这个古老的产业“帝国”后,下一目标是哪个产业?我认为,一定是金融服务业。

  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的逻辑

  为什么互联网下一个要攻城掠地的产业帝国是金融服务业?这是因为金融产业与商业一样同属服务业且幅员辽阔、利润丰厚,舞台之大比商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与金融在功能上是耦合的,嫁接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就如同“马车变汽车”,将使金融的功能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提升是质的飞跃。

  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所要重构的产业一定是“产业帝国”:规模大、服务面广、利润厚、具有统一的标准,对经济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金融业具备所有这些要素。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其中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39%,约85万亿美元。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参与金融诸如支付、清算、储蓄、融资、投资、保险、理财等服务。金融和商业一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帝国”,是产业链中的“皇冠”。

  其次,就中国的情况而言,金融更像一个臃肿的“产业帝国”。到2012年底,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71.53万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1.58万亿人民币;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133.62万亿元人民币,占金融总资产的77.9%,利润1.51万亿人民币,占金融业利润的95.2%。银行业中16家上市银行实现的净利润占沪深两市2467家上市公司的52.6%。总体而言,中国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外部的系统性竞争者,垄断利润太高,竞争压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迫切需要来自于体系外部的系统性压力和战略竞争者。

  此外,金融这个传统的“产业帝国”,在中国需要新的活力。新的活力来源于“基因变异”,来源于体系外部的系统性压力,这种“基因变异”和系统性压力的重要来源就是互联网,就如同传统“商业帝国”需要互联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样。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

  因此,可以说,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比商业更绚丽的舞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仅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只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金融功能与互联网的耦合,或者说金融功能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在“基因”层面上匹配,是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互联网金融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

  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的划分,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创造激励机制。

  在金融的六项基本功能中,一般认为,“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功能,通常主要由商业银行来承担;在中国尤为明显。后四种功能,在不同金融模式中,在不同程度上分别亦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来承担,其中风险管理(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功能。从基因的匹配性上看,互联网与金融的前四种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财富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具有更高的耦合性。后两种功能的实现更多地是基于一种制度结构和产品设计,但互联网平台的植入,与此两种功能的实现并无冲突,一定意义上说亦有利于这两种功能效率的提升。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