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晶瑶:群众的眼睛是检验雾霾天的唯一标准
//m.auribault.com2013-10-1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数据应当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而不是用来遮丑的。一味追求光鲜的表面,这样的文章做给谁看

    据新京报报道,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跟民众感观不一的是,近十年北京的灰霾天实际上呈下降趋势,目前自动监测站在高湿条件下获得的PM2.5监测数据会失真,“大约虚高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需尽快纠偏。

    昨日一场大风,将北京上空的雾霾吹散,压抑许久的灰色也变得湛蓝湛蓝。

    用网络流行语说,“喜大普奔”的北京市民不再厌恶狂风走石,而开始期盼刮风的天儿。借用同事在微信群里的话,“北京的环境问题,不管是沙尘还是雾霾,其实就是一阵风的问题,建议设置引风入京办公室,或者干脆成立呼风唤雨局。”

    在北京人民的心目中,大风天早已和蓝天画上了等号。虽说大风送走了雾霾,却也带来了沙尘,走了PM2.5,迎来了“PM250”,但在蓝天带来的好心情面前,刮大风就成了小问题。

    说到底,群众的眼睛才是检验雾霾天的唯一标准。人们用口鼻去检测空气质量,用肺去替城市呼吸,用生命健康在感知周围的环境。无论监测数据几何,真正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永远应该是身处其中的市民。

    说通过数据显示,空气质量连续14年的持续改善,灰霾天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我只能说,这是如假包换地睁眼说瞎话!前几年,有多少市民知道什么叫雾霾?现在三天两头雾霾罩天,难道不是真的,而是市民们集体做梦、集体幻觉?!  当然,北京市近年来在治污问题上并非无所建树。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中,针对备受关注的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现状,从机动车、工业、建筑施工等多方面开展大气环境治理。无论是将要出台的交通拥堵费,减少机动车购车指标等等,都对市民日常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然而,积重难返的北京空气污染,似乎并未在重拳面前有多少改善,至少是人们的观感越来越差。

    不知道与公众感受相悖的数据是怎样得出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引起公众恐慌的不是数据,而是实实在在呼吸的顺畅程度。无论表面的数字做得多漂亮,真正让全社会见证治污成果的方式,还是找回蓝天白云。纠缠于所谓数据的精确,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数据应当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而不是用来遮丑的。一味追求光鲜的表面,内部却是团团败絮,这样的文章做给谁看?

    “专家”提出,“减轻民众恐慌,只有对数据纠偏”,依我看,与监测数据是否有误相比,精准定位当前的空气污染源,尽快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驱赶雾霾,找回更多的蓝天白云,远比自说自话地“纠偏”监测数据更能令市民减轻恐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