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王慧敏:“换人”之前先解忧
//m.auribault.com2014-07-2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机器换人”只是企业主增效了、地方财政增长了,而这个“人”却担心着自己明天的生计,那就需要反思。“换人”之前要先解后顾之忧,开拓更多就业空间,政府与企业共担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提起“机器换人”的重要意义,恐怕很多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有人认为,机器应用、普及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还有人认为,“机器换人”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若不及时跟进,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正是缘于此,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将“机器换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大力推进。有的地方出台优惠政策:企业进口机器设备,政府将予以高额补贴。如果不实施机器换人,企业还会因为技术升级不力,而在土地供应和厂房使用上受到影响。

  这种强力推动,带来的效果确实是明显的。单以机器人的使用为例,近两年,我国机器人市场每年以50%的速度在增长,成为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使用增长最快的国家。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地共销售了17.9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国的数量是3.7万台。这意味着,全球每销售5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在中国。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当“机器换人”正在作为一种趋势在许多行业兴起时,我们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机器换的是人,那么,人往哪里去?

  有人认为,“机器换人”不会影响就业。果真是这样吗?前不久我到某农机大县采访,几千平方米的大厂房里,从配件生产到整机组装,全依靠机械。当地领导介绍,以前这个车间要100多个工人,现在只需要7个人。

  机器解放了人,如果这个“人”,马上有业可就,当然是件好事。即使无业可就,但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个“人”没有后顾之忧,借机“充充电”,哪怕是休闲一番,都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只是企业主增效了、地方财政增长了,而这个“人”却担心着自己明天的生计,那就需要反思。

  在推广“机器换人”时,笔者认为: 换人之前还要先解忧。

  怎样解忧?首先要开拓更多的就业空间。现在,随着机器的推广不独工业领域用工在减少,农业领域也是如此。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听说美国的农场主一人能种2000多亩地,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今,这样的农户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各级政府肩上的担子,并不比推广“机器换人”来得轻松。鉴于此,中西部工业基础薄弱、就业压力大的地区,与其花大钱推动“机器换人”,倒不如扎扎实实先解决就业。东部沿海地区,也应该有主动分忧的精神,千万别把“换人”当作甩包袱。先富帮后富,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任何时候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忧,还需要做出顶层设计与安排。比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把服务业这个短板补起来,最大程度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还有,劳动力成本上升,不能完全让企业来负担,政府也要为企业负担一部分。比如,现在企业不但要负担职工的工资福利,而且职工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险也都是企业掏钱,而且工资涨得越快,社保负担越重。这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承受。国家应当减轻企业压力,与企业共同分担职工社保这部分支出。

  说到底,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迎难而上的决心,也需要改革的智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