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学进:建设“无围墙政府”关键靠什么
//m.auribault.com2014-01-0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2013年12月5日晨,在云南省绥江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记者看到一个背着背篓的男人和一个戴着花头巾的妇女,走进办公楼一楼,直接进了电梯,没人盘问或让他们出示证件。原来在绥江县,全县所有党政机关都没有围墙,人们到机关办事不会被询问,也不需要登记就可以走进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任何一名干部的办公室。(1月5日《中国青年报》)

    人民政府的大门理应向人民敞开,因为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主人用纳税钱“雇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没任何理由不接受主人的造访。但事实并非如此,各地政府往往以安全和秩序为由,在机关大院周围高筑墙,多设岗,不让民众自由出入,形成人民政府的大门不让人民进的悖论。人民对此意见很大。

    可喜的是,自07年开始,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推行“无围墙政府”制度,推倒了政府大院的围墙。此后相继传出乌鲁木齐市、山西长治市以及陕西咸阳市、府谷县等地政府部门拆除机关大院围墙,建设“无围墙政府”的消息,赢得舆论一片好评。

    建设“无围墙政府”顺应世界潮流,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理所当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赞赏。不过,赞赏之余,还应认清一点,即拆了围墙并不等于就建设起了“无围墙政府”。用绥江县委书记杨淞的话说就是,“拆掉机关的围墙容易,拆掉干群间这堵‘心墙’却困难重重。”此话也可这么理解,拆除有形的墙易,拆除无形的墙难。

    杨书记所说的“心墙”其实就是指干群之间多年来形成的隔阂,干部视群众为刁民,群众视干部为老爷,彼此互不信任,久而久之,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应该说,产生这种隔阂的主要责任在干部,正是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干群之间筑起了一道隐形的墙,阻断了干群之间的交流,加剧了干群矛盾。

    解铃还须系铃人,由政府筑起的有形的墙自然得由政府来拆除,同样,由政府筑起的隐形墙也得由政府一手来拆除。那么,如何拆除这道隐形的墙?绥江县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那就是转变“四风”,深入基层,干部进村入户,与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建立挂钩帮扶制度。现如今,全县已有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1.6万多户移民群众结成了对子,每一家的门前都挂着“移民挂钩帮户公示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牌”,上面写着结对人员的名字、单位以及电话,让移民户有疑问时随时可以找到挂钩帮扶的干部。与此同时,该县还在12个村民小组设立了片区服务场所和150个临时服务点,办理民情事项5万多件。2011年以来,对群众反映强烈、政策没有界定的100多个问题全部给予了明确答复。杨书记说的“心墙”就是这样被拆掉的。

    此种拆除“心墙”的智慧是被发生在2011年的“3·25”群体性事件倒逼出来的。当年3月25日,因为建向家坝水电站导致库区移民对安置补偿标准不满,当地数千移民集体上访阻断交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绥江县领导由此领悟到,政府要想取信于民,消除群众误解,必须改变单一的行政决策模式,采取“未听取群众意见的事项不决策、未经群众讨论的事项不决策、群众不同意的事项不决策”的工作方法,着手建设“无围墙政府”,一手拆除机关大院的有形的墙,一手拆除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墙”。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绥江县的成功经验表明一点,只有破除“四风”,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政风,才能真正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无围墙政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