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只“向钱看”的粉丝经济行之不远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m.auribault.com 2018-05-1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从点赞、打赏、送礼物,到买会员、刷数据、勤推广,粉丝经济如何避免可能产生的泛娱乐化倾向,提升其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不仅关系到粉丝经济能走多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走向。这对商业浪潮下各方的智慧与良知也是一种考验。

  据5月16日《工人日报》报道,明星和微博合作开通“明星V+会员”,有明星晒照开通后一夜间8万粉丝买单480万元;不仅愿意为偶像花钱“破费”,粉丝还组团负责刷数据、拍图、修图、推广等造星工程;为了维护偶像声誉,发生在粉丝之间的“讨伐”“人肉”大战屡见不鲜……从早年购买偶像的专辑海报,到如今参与偶像的成长之路,粉丝经济似乎变成了一个圈钱游戏,有业内人士表示:社交平台的渲染炒作可能将粉丝经济导向狂热、盲从和非理性。

  时下,不少偶像明星入驻社交平台,利用平台优势提升个人的曝光率和影响力,也为平台带来巨大流量及真金白银。正如微博实行的“明星V+会员”制,正是通过人为设立会员门槛实现一种饥饿营销,即购买会员的粉丝可以享受明星发布的独家视频、私藏图片、专属语音等定制内容,正所谓“交钱就有特权”。

  近年来,粉丝经济的能量越来越大,其营销筹码就是粉丝对该明星的好奇心与情感粘性。在直播间里刷礼物、付费阅读等,与明星偶像的死忠粉、后援团一样,都是粉丝经济市场上“愿打愿挨”的样本。各路明星偶像纷纷苦心打造卖点,让粉丝心甘情愿为之买单。未来一段时间,利用粉丝经济带来的社群效应来实现宣传与营销,仍将是一种趋势,但我们也应警惕一些平台和企业利用粉丝的热情与非理性,变相谋取不当利益。

  很多时候,越是被封闭、被掩藏和隔离的事情,公众越有好奇心,这种刻意制造的“距离”不仅产生了美,还催生了消费冲动,可以产生经济利益。如今一些平台和企业深谙此套路,或是直接利用粉丝的热度,或是竭尽所能为消费者“画大饼”,“雪藏”所谓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吊足粉丝的胃口,引得一众人趋之若鹜。不少消费者在花了钱之后才发现,所享受到的内容和产品质量差、存在物非所值等问题。

  当粉丝经济变成了一些平台和企业的圈钱游戏时,就容易构成对粉丝忠诚度、消费者好奇心的挥霍。在“得粉丝者得天下”的注意力经济下,无论是平台还是企业、抑或明星偶像,不仅要会造粉、能吸粉,更应懂得珍惜、善待粉丝,把更多实惠和温暖留给粉丝,而不能让粉丝充当“摇钱树”“冤大头”,甚至让粉丝经济成为“不道德的经济”。

  粉丝经济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无疑更值得我们反思。英国学者克里斯·罗杰克在《名流》一书中写道:“人们寻求救赎的圣典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

  粉丝经济满足了一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新鲜、美好、快乐的享受和体验,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是作为一种群体性消费行为,粉丝经济如何避免可能产生的泛娱乐化倾向,提升其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不仅关系到粉丝经济能走多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走向。其间离不开相关方面必要的监督和引导,也有待消费文化的日渐成熟。

  从点赞、打赏、送礼物,到买会员、刷数据、勤推广,一众粉丝沉溺于对偶像的“情感寄托”与“群体归属感”中,让“我虐粉丝千百遍,粉丝待我如初恋”一次次上演。未来,附着在粉丝经济背后的红利是否会持续,取决于粉丝文化能否健康发展。这对商业浪潮下各方的智慧与良知也是一种考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