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四川成都市某中学的家校共育模式引发关注。据报道,从2013年起,该校就开始探索“在参与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要求家长做到“五个一”:“一学年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制订一份家规家训,至少交一本家长课堂笔记,至少参与一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有一次有效的亲子交流。”完成后,家长可领到一张“家长合格证书”。
成都这所中学的“五个一”并不复杂。拆开了看,身为家长,在一个学年的漫长时间段落里,断断续续读一本书,很难吗?读书过程中,记录有些心得,或结合孩子成长的种种困惑,写一点体会,很难吗?把一些规矩、约束性要求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似乎也不难;至于亲子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那更是分内之事了。
然而,尽管“门槛”并不高,但细心的人可能发现,这“五个一”做到不难、做好不易。若想在这个既定的“筐”内,做出一些花花色色,真正获得参与的愉悦,恐怕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与努力。我们当然可以将这种“弹性”视为兼顾不同层次家长的能力水平,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可延展性”。而这,恰恰是这一模式的魅力所在。
一直以来,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尽管双方的目标并无扞格与冲突,但在宏观理念、具体路径乃至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层面,差异仍很巨大。家长的顺从、老师的客气背后,往往有着不小的隔阂。前不久,针对家长该不该辅导孩子写作业、家委会究竟是家长的代言者还是学校的收费工具等,舆论纷纷扬扬,莫衷一是。
凡此种种,不排除个别学校或老师确实存在不妥之处,但根本上讲,症结仍在于家校之间沟通不足,或者即便有交流,但往往只是单方面的告知与反馈。因为缺乏足够的参与,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层次的互动,以至于双方隔膜渐深,甚至闹起了意气之争。
成都这所中学的尝试,意在将“家校共育”放在一个相对长线的时空中,通过引导家长认真思考、深度参与,从而激活其在教育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模糊或淡化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壁垒与界限,使学生成长成为家庭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家校之间本来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各自承担各自的角色,相互砥砺、相互补益,在孩子的成长路途上发挥不同的作用,而非互相指责。可以断言,家长对学校教育参与越多,理解则会越深,也将形成更多共识。
二是学校不仅有责任教育学生,也有责任将家长纳入学生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之中。事实上,孩子社会化也是家长专业化的过程。以读书而言,身处教育焦虑中的家长,当然不会单纯陪读,必然会参照日常育儿的经验教训,这也因此注定拓宽家长的视野,激发其内在动力与活力。
说到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体两面。家校共育搞好了,不仅学生会受益,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也会因之缓解。从学校方面看,这种积极的尝试、开放的姿态不可缺少;从家长层面看,似乎也应该多一些思考与努力,不要把孩子完全甩给学校,也不要把“持证上岗”看成一种负担。与其做无谓的口水争吵,不如沉下心来读读书,多与孩子交流、与老师交流。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愿意沟通、喜欢倾听、善解“孩意”的家长。
优质服务才是校讯通立足之本 2016-01-21 |
家委会“补位”,为家校沟通铺路搭桥 2016-02-18 |
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学校不是局外人 2016-03-30 |
孩子成长其实是拼“爹的理念” 2016-06-29 |
家长监考模糊了教育的权责界限 2016-10-19 |
家庭教育应以“育”为重 2017-02-06 |
好教育应从网游中赢回孩子时间 2017-09-04 |
孩子作业应该要家长签字吗 2017-09-19 |
家校关系宜“亲”也宜“清” 2017-09-25 |
国外家校合作啥模样 2017-11-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