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别将人生的逗号“句号化”
三九木
//m.auribault.com 2016-06-2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可以确定的是,用高考“喜报”来装点门面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暴露出的是学校对教育极其狭隘的认识。可这种现象依然每年按时出现,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我并不认为学校的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可他们依然这么做,显然有其“苦衷”。

  首先是上级部门的行政考核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高考成绩无疑是上级部门考核学校及其领导的最重要指标,“唯数据论”的考核理念下,依据对高考成绩的分析,可以简易而又明白无误地得出各所学校的优劣,进而在未来各种评比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如此重压之下,各个学校当然需要千方百计寻找自己在高考成绩中的“亮点”,以最突出的方式上报给上级行政部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中等以下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出不了“状元”,上线率也难拔头筹,媒体报道自然就少,最后只能“自力更生”地“自我展示”,力争在气势上夺人眼球。

  上述这种考评方式还会将压力下移,每一个教学班、教研组、科任教师都要承受考核压力。当前,很多省份取消了学生成绩排名,却又转化成了对班主任、科任老师的“精确”排名,所有教育参与者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不得不选择更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无论各种教学理念、教育思维讲得多响,无论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活动搞得多有声有色,“分比天大”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最终还是占上风,并影响着整个教育秩序。在这种教育秩序下,所有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地指向对应试能力的追求上,这其实也是“应试教育大旗不倒”的根本原因。

  同时,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让他们只能这样做。高考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依然是很多考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因此,高考“喜报”就成了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方法。一方面,学校通过发布“金榜”,可以减少未考好考生及其家长对本校教学质量的质疑,进而降低自己教育教学的责任承担;另一方面,学校张贴“喜报”,最希望吸引的群体无疑是大量面临填报志愿问题的中考考生,“以成绩说话,借以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来学校就读,以期‘名利双收’”应该是很多高中学校热衷发布“喜报”的直接原因。学校张贴“喜报”,迎合的是众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畸形期待,在教育业逐步转化为“服务业”的今天,家长对学生分数的执着追求也是当下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出于怎样的无奈,“喜报”针对的受众并不包括本应最受重视的学生。对于没考好的学生而言,“喜报”必然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二度伤害”,而对考好的学生而言,当看到自己成为了学校的招生广告代言人后,心中的滋味也难以言说吧?

  高考本应该是学生人生的逗号,可各式各样的“喜报”无疑将其做了“句号化处理”,过分强调阶段性教育的功利价值,必然会消解整个社会对教育终极意义的理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